专题集锦
1975年榆林地区全面整顿综述
作者 高霞
1975年初,在毛泽东的支持下,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周恩来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果断地对被搞乱了的各条战线进行整顿,提出摆脱动乱、加快经济恢复和发展的一系列措施,进行了当时条件下力所能及的拨乱反正。邓小平推行的整顿举措得到榆林地区人民的积极响应,全区干部群众以工交系统的整顿为先导,以财经领域整顿为配合,进行了全面整顿,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一、工交系统整顿
1975年3月5日,党中央发出了《关于加强铁路工作的决定》(即中央9号文件),要求迅速把9号文件精神传达到工交战线广大干部群众中去,把交通运输和工业生产尽快搞上去。3月22日在县委书记工作会议上,传达学习了中央9号文件,指出9号文件的基本精神,适用于各行各业各个方面。贯彻执行中央9号文件,最重要的是搞好各级领导班子的团结,地、县党委的领导成员必须振作精神,讲党性,顾大局,带头搞好团结。对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进行加强党的观念,加强组织性和纪律性的教育,对于闹派性的人,不改正的进行认真处理。党委加强对工业和各部门的工作领导,工业部门通过大搞技术革新和技术改造,努力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完成和超额完成全年计划。并提出到6月底,时间过半完成任务必须过半。3月24日,地委召开了地委暨榆林县委 “抓理论学习,促工业生产”动员大会,号召全区工交、基建战线的广大干部和群众,加强革命团结,抓革命,促生产,促工作,促战备,迅速掀起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
贯彻9号文件,主要是抓老大难单位。各工交口都确定了需要重点整顿的后进单位:工交系统抓了榆林氮肥厂和电厂的整顿;商业系统抓农村基层商业网点的整顿和建设,加强市场管理,打击投机倒把,贪污盗窃,反对商品走“后门”;农口抓地区水利机械施工队,组成工作组进驻整顿。各县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抓后进单位的整顿:地区电管局联合神木县委对神木电厂,府谷县委对府谷焦化厂,清涧县委对清涧丝厂、农具厂,绥德县委对木业社、搬运社,靖边县委对靖边县运司等单位领导班子进行了整顿。经过初步整顿,企业领导班子不团结、职工上班不守工作纪律、工厂生产安全事故多等问题有了明显的改善。
6月1日至27日,地委举办地、县、社主要领导干部学习班,学习中央13号文件(《关于努力完成今年钢铁生产计划的指示》),要求全区工交部门以中央13号文件中提出的七个“是不是”(即思想路线是不是端正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学习运动是不是真正开展起来了,群众是不是充分发动起来了,一个强有力的领导和核心是不是建立起来了,资产阶级派性是不是克服了,党的政策是不是认真落实了,对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是不是有力打击了。)为标准,逐条检查,找主要矛盾,迅速教育解决。重点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整顿领导班子。对照13号文件,对领导班子进行了分析检查,解决领导班子“软”、“散”、“懒”问题。按照“三要三不要”的原则,对地区直属单位的领导班子,逐一分析排队。对于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老大难单位,地委派工作组帮助领导班子办学习班,进行思想整顿。对那些经过教育仍然不能解决问题的领导班子,采取组织措施加以调整。同时,要求企业领导改变作风,坚持参加集体生产劳动。二是加强企业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全面贯彻鞍钢宪法,深入开展“工业学大庆” 群众运动,加强生产的组织和指挥调度工作,抓好重点单位、重点产品,加强薄弱环节。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严格财经纪律和劳动管理制度,提高职工的组织纪律观念,搞好安全生产,教育广大群众自觉执行纪律,表扬遵守纪律的好人好事,对于屡教不改,严重违纪的严肃处理。
全区工交系统在整顿的同时,大搞技术革命和技术改造,推广应用优选法、统筹法。普遍提高生产工艺技术水平,努力做到“生产工艺搞优选,生产管理搞统筹,双法双配套,双革双飞跃”。1975年4月,在开展群众性的推广应用优选法活动中,地区和各县都成立了优选法推广办公室,大力推广优选法,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科学实验活动。推优小分队来榆推广,全区许多厂矿、企业单位的广大干部、工人和技术人员,大搞科学实验,积极推广优选法。榆林、绥德、府谷、定边等县组织推优小分队开展工作。通过大力推广,仅上半年全区取得优选成果4580项,其中重大项目111项,可增加产值238.7万元。地区毛纺厂机织车间,织机车速由原来的86转经过优选法实验,提高到90转,7台织机车全年可增产毛毯2600多条,为国家增产10多万元。
经过几个月的整顿,全区工交系统的形势明显好转。1975年上半年,全区工业总产值完成3396万元,占年计划的48.2%,比1974年同期增长26.6%,实现了省委提出的上半年保证完成计划48%的要求。列入计划的51种产品中,变压器、农业泵、轴承、饲料粉碎机、碾米机、小台钻、耐火砖、皮革、炼乳、铁皮水桶、水泵易损件、腐殖酸类肥料等12种产品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生铁、铁矿石、原煤、发电量、交流电动机等19种产品实现了双过半;49种可比产品中,有40种比过去同期有所增长。交通运输方面,全区完成货运量24.36万吨,占年计划56.2%,货运周转量3814万吨公里,占年计划65.7%;客运量65.3万人次,占年计划59.4%;客运周转量5500万人公里,占年计划55%。新建公社道路330公里,占年计划的85%。至1975年10月,府谷农机厂、榆林五一化工厂,清涧水泥厂等一批厂矿企业提前完成了全年生产任务。
二、财经整顿
在工交领域整顿的同时,财经整顿也开始启动,这是对工交系统整顿起配合作用,从总体上扭转经济状况的重要方面。1月19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财政工作和严格审查1974年财政收入的通知》,要求扭转财政收支的不正常情况,纠正违反财经纪律的现象。4月7日至19日,财政部召开全国税务工作会议,强调发挥税收作用,加强税收管理。财政整顿的开展,促使工业部门和商业部门树立起社会主义要抓积累,企业要讲经济效益的观念,促使企业加强管理,尽快扭亏增盈。
榆林地区财经整顿执行“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在财经领域贯彻落实中央9号文件精神,解决工农业生产水平低,积累少,财政少的状况。
首先,抓收入。各级财政部门认真贯彻省革委会召开的省级企业加强经济核算扭亏增盈经验交流会的精神和省委第一书记李瑞山的讲话精神。对问题多,亏损严重的企业,组织财政专管人员,逐户调查研究,限期扭转,并协助企业建立和健全经济核算的必要的规章制度。帮助企业利用现有机器设备和自然条件等充分发挥企业生产潜力,努力扭转亏损。在增产增收的基础上加强税收、利润和其他各项收入的收缴工作。要求各县对重点企业配备财政专管员,重点抓盈亏数额大的单位,召开各县财政、税务局长会议,要求税收部门要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打击投机倒把,定期开展利税大检查,把应收的钱及时收回来,企业收入和工商税收入达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根据省财政局召开的财政收支进度座谈会精神,为了促进落后县加快财政收入进度,解决各县财政收支进度不够平衡的问题,地区革委会决定,地区财政拨款,对各县实行财政收支互相挂钩的办法,按照各县收入的进度比例水平,相应下拨对各县的补助款,少收少花,克服只向上伸手要钱,不关心抓财政收入的倾向。
其次,节约支出。严格财经纪律,反对大手大脚和铺张浪费,节约一切不必要的开支。加强财政监督管理,重点控制基本建设拨款。对全区基建单位进行检查,将建设银行榆林地区支行对神木县火电厂基建财务乱开支的检查情况报告通告全区,要求各县革委会和地直各单位革委会对基建单位的财务工作进行认真的检查,对内外勾结、贪污盗窃、投机倒把、收受贿赂、损公利己、化公为私、侵吞国家财产、请客送礼、乱花公款等行为严肃查处。整顿任意扩大基建设备,增加基建项目。在整顿基建项目开支的同时,严格控制行政经费支出,对擅自动用其他经费,自作主张,购买公文柜、沙发、自行车等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和请客送礼等铺张浪费现象进行了严格查处。
经过整顿,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企业不抓管理、不讲核算、消耗无定额、用多少算多少,成本上升,积累下降问题,增加了财政收入。1至7月全区财政收入完成1306.1万元,占省分配任务的68.1%,比1974年同期增长48.2%。其中工商税(包括盐税)完成746.1万元,占年度计划的65.4%,企业收入完成525.4万元,占年度计划的103%。和1974年同期相比,全区各县的收入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在支出方面,1至7月财政支出完成4873.2万元,占年预算指标的61.1%,较1974年同期下降7.7%。
三、整顿党的组织
为保证全面整顿工作的顺利进行,地委加强了干部队伍和党的基层组织的整顿。7月22日,省委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讨论把学习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运动引向深入和加快国民经济发展速度问题。会议根据领导干部工作中存在的软、散、懒等问题,提出要对县委领导班子和公社党委进行整顿的意见。8月22日至29日,地委召开工作会议,重点解决加强党的领导问题,整顿领导班子,搞好各级领导班子革命化建设。地委工作会议后,各县及时传达贯彻了地委工作会议精神,整顿领导班子,以“学好无产阶级专政理论、要安定团结、要把国民经济尽快搞上去”三条指示为指针,检讨落后面貌,下决心尽快把国民经济搞上去。
在整顿领导班子的同时,榆林地委针对基层党组织突击入党问题进行了整顿。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开展以来,基层组织突击入党现象严重。仅1974年,全区25岁以下的农村党支部书记、副书记,由1973年的100多人增加到1240多人,并发展了10400多名新党员,1975年8月22日,榆林地委批转了横山县委《关于记取两个大队突击纳新党员的严重教训进一步搞好党的建设的报告》,指出有些地方在发展党员时,不按党章规定办事,不坚持党员标准,不严格履行入党手续,草率从事,搞突击发展。特别是有些人利用职权,走后门,搞派性,把一些不够条件的人拉入党内,在群众中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地委要求对全区基层组织突击入党现象进行整顿,要求在党员纳新上严格贯彻“积极慎重”的方针,纠正以往宣传队纳新问题上单纯追求党员数量,搞突击发展,特别是利用职权徇私情,开后门,搞派性,把一些不够条件的人拉入党内的现象,进一步搞好党的组织建设,积极慎重地发展新党员。
继续进行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从1971年底开始的农村基层组织整顿工作,到1975年初时进行到第6期,这一期整顿工作中要求以毛泽东的“三条指示”统帅整顿工作的全过程,以着重解决党支部领导班子的方向道路问题,进行开门整风,把思想政治路线搞正确。整顿贯彻“稳定、充实、教育、提高”的方针,集中解决懒班子、散班子、软班子的问题,建立健全党支部的民主集中制,要求基层党支部建立健全“三会一课”制度,发挥党支部集体领导作用。在整顿好党支部的同时,搞好大队革委会、生产队领导小组和其他群众组织的整顿,逐步解决一些生产队长不是党员的问题,同时对贫协、共青团、民兵、妇联等群众组织也进行了整顿。
这一时期地委领导班子进行了一定的调整。1975年1月,冯怀亮任地委副书记。3月,姚进贤、任国义任地委常委。7月,地委书记杨达、副书记冯怀亮调离榆林,至文革结束,再未任命地委书记。10月,地委常委崔志刚、田化南、张书勤离任。11月任国义任地委副书记。
四、整顿农业生产
1975年是周恩来指示陕北地区粮食产量“三年翻一番,五年上纲要”中“三年翻一番”的最后一年,同时也是第一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的召开年,榆林地区的农业生产以建设大寨县为目标,掀起了改土治水为中心的农田基建高潮。这个时期的农田基建发展到联队联社,按山系、按流域,集中连片治理,由单纯的造地发展到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由小的专业队,发展到社、县基建营团。绥德以治理无定河川为重点,抽调沿河9个公社的5000多名劳力,以民兵建制,组成连营团,向无定河进军。10月,地委贯彻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精神,将吴堡、榆林、靖边、绥德等县确定为首批建成大寨县,由地委常委分头下到这些县,一边深入社队调查了解传达贯彻情况,一边帮助县委搞好整风,进行组织和思想整顿。为早日实现学大寨目标,全区各县、县级机关和事企业单位干部,普遍坚持半天劳动,半天工作的制度,公社干部除留一名同志处理日常事务外,其余都在农村参加劳动。至12月初全区新修“三田”46.4万亩,提前超额5%完成了全年任务。
重视科学种田。1975年3月,地区革委会召开了科学种田工作会议。总结交流了贯彻农业“八字宪法”,开展科学种田的经验。全区基本上实现了社社有农技站,90%以上的大队建立了科研组(室)。在良种推广方面,全区在实现高粱、玉米杂交化后,1974年抓了沙杂15号良种洋芋的普及推广。耕作制度逐步改进,秸秆还田正在普及,新的病虫防治技术在全区普遍推开。种植品种上,大力推广小麦种植。5月16日,省农业科学家、西北农学院教授赵洪璋来榆林地区进行研究指导,指出从日照、温差、纬度、土质等条件看,陕北发展小麦生产大有作为。1975年6月,地区革委会召开全区小麦丰产流动现场经验交流会议,进行耕作技术和耕作制度上的革命,放手发动群众,搞好科学种田,努力提高小麦单位面积产量,有计划地扩大小麦进“三田”的面积。
为了进一步发展城镇蔬菜生产,改善供应情况,地区革委会3月份召开科学种田会和蔬菜技术座谈会。进行了蔬菜技术传授,参观了地革委农场、榆林县城关三队、五队等单位的科学种菜现场,交流了蔬菜生产和供应方面的经验。促进发展城镇蔬菜生产,解决城镇居民蔬菜供应短缺问题,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经过整顿经济社会出现明显好转,全区工业总产值提前一个月完成了年计划,到12月底,工业总产值完成7722.42万元,超过年计划的9.6%,比1974年增长17.5%。榆林、神木、府谷、米脂、佳县、清涧等县和工业局、电管局、手管局等系统的工业总产值都高于全区平均水平。粮食产量进一步提高,1975年全区征购任务1亿斤,是历史上贡献最高的一年,是粮食征购一定五年计划的近2倍。但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势必会触及“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引起毛泽东的不满。1975年12月,随着毛泽东《打招呼讲话要点》的学习和传达,全区开始“反击右倾翻案风”,全面整顿被迫中断。虽然只有短短的九个月,但整顿的成绩广大群众有目共睹,而“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开展,使榆林地区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大革命”的怀疑和抵触情绪迅速发展。
在1975年全面整顿过程中,邓小平以毛泽东提出的“三要三不要”(即要搞马克思主义,不要搞修正主义;要团结,不要分裂;要光明正大,不要搞阴谋诡计)为依据,将侧重点放在要安定团结和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上面,并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科技人员就是劳动者”,鼓励引进新技术、新设备等,通过全面整顿向实现四个现代化努力。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后提到1975年整顿时说“其实,拨乱反正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我主持中央党政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整顿措施,每整顿一项就立即见效,非常见效”、“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强调把经济搞上去,首先是恢复生产秩序。凡是这样做的地方都见效”。可以说,1975年全面整顿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阶段,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被迫中断,但这次整顿对以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