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榆林  >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榆林风俗之游艺习俗(二)》

浏览量: 836   发表时间: 2022-01-25 14:49:53.0
打印本文

民间歌舞、戏剧、音乐

秧歌是一种群众自娱性的民间广场舞蹈形式,各县普遍流行。闹秧歌是榆林春节文娱活动的主要内容,秧歌也叫阳歌。光绪《绥德州志》记载:“十五日元宵夜……金吾不禁,乡民装男扮女,群游街市,以阳歌为乐。”光绪《米脂县志》:“春闹社火,俗名闹秧歌,又名阳歌,言时阳春歌以乐。”民国《佳县县志》:“元宵夜……乡民扮杂剧、唱春词,曰唱阳歌。”阳歌,太阳之歌,祭祀之歌,娱乐之歌。一般从正月初八开始“起秧歌”。起了秧歌先谒庙拜神。接着开始“排门子”,对一个村社的每家每户都登门闹秧歌拜年。拜年时一般唱三个秧歌,主人赏赐烟、酒、糖果、钱币等物,秧歌队员齐喊:“谢谢!”每天晚上公演大场秧歌,踢场子,打腰鼓,跑旱船,推小车,骑毛驴,舞狮子,跨竹马,张公背张婆,耍龙灯,踩高跷,五彩缤纷。排完门子后,邻近村庄互相拜访,高搭彩门,双方秧歌在彩门下相遇,是时尤为红火,双方锣鼓喧天,唢呐鸣奏,秧歌队翩翩起舞,观者如堵。伞头或唱问候秧歌,或唱问答秧歌,或唱猜谜秧歌,互相比试。正月十五日,闹秧歌达到高潮,元宵之夜转九曲,扭大场,演秧歌剧,村村锣鼓村村戏,处处秧歌处处灯,十分热闹。

传统秧歌妇女不许登场。有二十八宿秧歌,即伞头扮汉光武刘秀,另二十八人扮二十八宿,以金、木、水、火、土、日、月七星为首星,至今在佳县沙坪还保存这种形式。也有文身子(又称包头),武身子(挂鼓子)秧歌。角色全由男子担任,另有女娃、毛鞑子、教书先生、算命先生、货郎、蛮婆、蛮汉、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十二属相等,传统秧歌主要是敬神、祭祀为目的。秧歌,地方志记作阳歌,是太阳之歌。伞头是秧歌中的核心角色,他负责组织、指挥秧歌的表演。伞头所举的圆伞,有的地方叫“日照”,象征太阳,有的地方说是刘秀的黄罗伞盖,有的地方说是姜子牙的“神伞”。秧歌词多是伞头即兴演唱的,根据演出场地不同,有谒庙、排门子、搭彩门、耍水船、转九曲等秧歌词,一般四句,先由伞头领唱,最后一句秧歌队员接后音。群众闹秧歌其目的有三:一、庆贺丰收;二、预祝风调雨顺;三、活跃文化生活。尤其重视排门子,其目的是“动动响气,驱除邪气,一年四季,大吉大利。”新秧歌男女共舞,祭神活动日益渐少,以娱乐为主。舞者有镰刀、斧头领头,或持彩绸,或挥彩扇,或拿纸花,时扭时走,面目一新。秧歌场图是秧歌表演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有猴拜观音、天地牌子、五方图、日月图、神仙推磨、黄河十八阵、八卦阵、长城图、霸王鼎、秦王乱点兵、海底双葫芦、酒坛子、富贵不断头、十二莲灯、枣核开花、五角星、十字梅花、九盏灯、双菱花、三角梅等,皆与民间风俗有很大关系。

踢场子是一种舞蹈性、节奏感较强的民间舞蹈。主要流行于绥德、米脂、子洲、清涧等地。有文场子、武场子、丑场子三种。文场子又称软场子,动作优美柔和,表演细腻抒情。武场子也叫硬场子,吸收了不少民间拳术素材,粗犷、健壮、奔放有力。丑场子又叫老人场子,动作夸张、滑稽,表演风趣。场子多以二人为主,也有三人场子(一男二女)、四人场子、八人场子等。男角俗称挎鼓子的,女角俗称包头。包头身穿彩衣彩裙,手握彩扇、手绢,挎鼓子的头戴草帽圈,四周扎有纸花,身穿对襟短箭衣,腰扎板带,口带髯口,主要表演男女爱慕之情。在唢呐和锣鼓的伴奏下,动作明快,情绪强烈,有浓郁的地方风格和乡土气息。绥德的民间艺人李增恒,人称六六旦,他扮演包头,舞步轻盈,表演到位,感情细腻真挚,是陕北人民特别喜爱的民间舞蹈艺术家。

腰鼓流行于横山、米脂、子洲等地。舞者腰挎羊皮鼓,边击边舞,有腾空、缠腰、摆头、舞臂、走翻、马步、八叉等动作,威武豪放,矫健有力,舞姿优美,鼓点清晰,步伐多变。多男、女对打,男称挎鼓子的,女称拉花(或包头)由男子扮演,一般与秧歌配合演出,旧时以排门祭祀为主,新秧歌运动后,有了女角,以娱乐为主,并由广场搬上舞台。腰鼓源于何时,无文字记载可考,有两种说法.一说是驻守长城的军士战前报警、操练和战时助威之用,群众模仿之喜神;另一说是牧羊人用之驯羊,并取乐以调剂孤寂的生活。陕北的腰鼓原先主要流行于横山武家坡一带,这里的腰鼓气势磅礴,很有特色。而张存地村的老腰鼓像一曲充满古韵的经典老歌,又像一坛陈年老酒,芳香甘美。据说,这里的腰鼓至少有300馀年历史了。其腰鼓鼓身长约五十厘米,鼓面直径约二十五六厘米,鼓也由自己制作,鼓外表粗糙而显苍老,实则威武大方,鼓点紧凑有力,声音浑厚沉稳。腰鼓队用上圆下方、上大下小的幌子,还用虎撑做发号施令的器具。横山腰鼓辗转传到安塞,安塞对腰鼓进行了整理,多次对外演出,获得巨大成功。

踢鼓子流行于横山、定边、靖边等地。表演时场中大型鼓台上竖一巨鼓,面北背南表示太阳,又有鼓正面为日,背面为月的说法,正面鼓上画八卦图,也有画上太阳与月亮的彩绘。上鼓帮上加戟缚上红绸,广场四周平置四面大鼓,为天、地、日、月之鼓,四位鼓手各穿代表天、地、日、月的服装,持双锤边击边舞。广场中间由五队化装成天兵天将形象的击鼓者,代表金、木、水、火、土,赤膊舞动双鼓锤,赤脚踏节奏,时而锤击,时而脚蹬鼓面。领头者身披甲胄,带队由正东上场,按固定路线打遍八个方向,每人均依次打遍场上所有的鼓之后为止。表演程序先起鼓摆阵,随后由天鼓开阵,地鼓复阵,日鼓兴阵,月鼓唱阵,众鼓齐鸣,声动山河。其风格粗犷猛烈、别致。相传过去多用于盛大的军事演阵和祭祀活动,与古代军阵《八阵图》有血缘关系。此一民间鼓舞,今已失传。榆林民间艺术团曾表演过类似节目,但远无旧时磅礴的气势。

霸王鞭又名浑身响,或名打花棍。花棍长约1.3米,直径约0.08米,棍之两头装有可活动的铜钱或铁环,摇动时沙沙作响。民间又称金钱棍。府谷二人台演出时用此,定边等地也有。

水船或名跑水船,也叫耍旱船。水船用木条作为轿型,前搭棚子,后竖旗杆,用彩纸或彩绸装饰,前后镶莲灯,四角挂纸花,两条假腿盘于前舱板。水船人物有老艄公、小艄公、坐船女三人。有时和推小车者一块演出,都可以唱秧歌,可以逗趣、笑骂,也可以说练子嘴,还可以表演秧歌剧,水船舞轻快活泼,流传广泛,春节闹秧歌时,晚上多表演水船。

转九曲元宵之夜,人们用高粱秆(其他秆也可以)围成一座方城,按照一种奇妙的曲线有规则地连接起来(如图,图中的每个圆圈表示一盏灯,短线表示用高粱秆把灯与灯连接起来)横竖19行,共有361盏灯,表示一年360天,每天一盏灯。灯台是用小圆木做的,灯盏是用洋芋或萝卜剜制的(有的地方每家制做数盏精制的灯),点的是植物油或动物油,每盏灯旁还可以插一面小旗,灯与灯之间的距离是两米左右,两人并肩可以通过。九曲门朝南,右进左出,门上还有6盏灯。进门,出门外边贴上“一轮明月千家乐,九曲黄河万盏灯”等对联。九曲图像一个围棋盘子似的,其中变化,妙不可测。观灯路线弯弯曲曲,每走一个相似的小径,俗称一个城子,九曲回廊,路径也不可重复,共有九个城子。为何叫九曲?有人说是根据《封神演义》里的黄河阵设计的,九曲黄河,故名九曲。也有人说,九曲应是道家阴阳太极图的变体形式。一个大的太极图,当中包括几个小太极图。九个太极图分别代表九种神祗的势力范围。似乎这种说法也有道理。因为转九曲是和闹老教有关系的,闹老教,顾名思义,是一种祭祀道教始祖——老子的活动。闹老教在固定的会社组织中进行,教区分若干个社,每社又由一个或几个村组成,会社之头目叫纠首,每年轮流闹老教。闹老教时必转九曲,因之,转九曲时间也不固定,有在正月转的,也有在三月三日转的,还有在腊月初八日转的。佳县白云山道观的道教仪式也有转九曲活动。据说九个城子有九道门,分别为:东方门、西方门、南方门、北方门、中方门、太阳门、太阴门、罗日侯门、计都门。九个城子分别由九位神灵居住,最中间之神灵是太上玄元祖师。后来,闹老教渐渐被人淡忘了,竟形成一种每年元宵社火的民间风俗。

转九曲时,秧歌队在伞头的率领下先绕九曲外城转一圈,然后到九曲门前,唱请神秧歌、祭风秧歌,之后狮子、水船、秧歌队等依次而入,群众缓缓而行。灯光闪烁,月明如昼,彩旗飘扬,花炮齐放,鼓乐喧天,人们兴致勃勃地观看着、议论着、嬉笑着。走在最前面的人可以和走在最后面的人说笑,但道路迥然不同。每到一个门前,伞头都要唱秧歌。

中方门最为热闹,有烧香还愿的,也有取土祈福的,还有叫魂医病的,香烟缭绕,如临仙境。中方门过后,才向出门走去。转完九曲群众又在广场上看跑旱船、耍狮子、骑竹马等露天文艺节目。如果转九曲时,登高而望,盏盏明灯,象颗颗明星,闪闪烁烁,烟笼雾罩,歌声悦耳,鼓乐震山,令人心旷神怡。有一首诗正说得这种景象:“圆圆明月灯千盏,灼灼灯中月一轮,月正明时灯正新,灯月交辉明如银,月下观灯灯富贵,灯前玩月月精神,今宵月夜灯影里,尽是观灯玩月人!”群众十分喜爱转九曲,说是元宵观了灯,一年顺利,百事遂心。也有抢观头灯独占鳌头者,还有偷端灯盏者,据说,端了九曲灯盏,即可养个胖小子。对那些在灯场里胡闹乱撞者,群众十分讨厌,咒之曰:“撞坏城子者,变驴呀。”“撞熄灯盏者,养没屁股娃娃呀”等等。观灯时,大都井井有条,也有组织不好,把灯滩“搂了”(即灯场坏了)的,也有人未进完,灯已熄灭了的,这都是十分扫兴之事。

转九曲时,有时也请邻近村庄的秧歌队和群众前来转,秧歌队之间少不得要互相接送,应应酬酬,颇为好看。

随着时代的发展,转九曲的神秘色彩渐渐少了,而变成一种纯粹娱乐活动。

此外,还有张果背张婆、大头娃娃、大头罗汉戏柳翠、二鬼打架、舞狮、跑毛驴、骑骆驼、骑竹马、踩高跷、推太平车等民间舞蹈。

二人台是民歌向戏曲发展并且已具有戏剧雏型的一种演唱形式,主要流行于府谷、神木二县。起初它的演唱形式简单,不化妆、不表演,也不需舞台,多在农闲时,三五人坐在一起,借助于乐器伴奏,演唱一些民间小调歌曲。俗称:“打坐腔”“打玩意儿”“打店”“打闹”等,内容是反映现实生活或表述历史故事的。演唱用民歌小调的形式,以生动而通俗的语言来抒发感情、寄托向往。伴奏因陋就简,后逐渐定为笛子、四弦、洋琴、板胡等。在长期的演唱中,由一人演唱发展为二人对唱,更发展为化妆演唱,用以自乐或作为一种乞食工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台不再局限于二人演唱,根据剧情需要,演员可多可少,有男有女,内容也增加了反映新生活的题材。代表曲目主要有《走西口》《打金钱》《打秋千》《打樱桃》《打连成》《打酸枣》《挂红灯》《五哥放羊》《十对花》《画扇面》《卖菜》《放风筝》《珍珠倒卷帘》《尼姑思凡》《十里墩》《调兵》《卖碗》等。二人台音乐有官、商、徵、羽四个调式,尤以徵、商调式为最多。语言通俗易懂,形象鲜明生动,朴素无华,表演自然逼真,朴实亲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有清唱、对唱、表演唱、串话、韵白等,生动活泼、短小精悍。陕北二人台受内蒙、山西二人台影响较大,既有群众性,又有地方特点。

陕北碗碗腔陕北碗碗腔,是皮影戏剧种,流行于绥德、米脂一带。据说起源于清中叶。以绥德县的义合镇为活动中心。流行过程中曾经吸收了同州梆子和山西梆子的音乐特点,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碗碗腔。碗碗腔,顾名思义,一个打击乐器碗碗是必有的,还有板鼓、战鼓、马锣、小锣、小钹、铙钹等。传统剧目都以文武兼备的神话戏为主。取材《西游记》《封神演义》的连台本戏,能以皮影戏独有的特技,表现呼风唤雨、腾云驾雾、神鬼变化等技艺。曲调轻快、健康、活泼。基本唱腔有滚白、紧板、慢板、全全子、二性和还阳板等。且有老调、新调之分。除滚白无板无眼外,其余全为一板一眼。板头也只有大起板、小起板、紧起板、慢起板等,昼夜可以演出,白天耍木偶,唱晋剧,晚上演皮影,唱碗碗腔。艺人一身数任,多才多艺,既能掌竿、耍竿,又能敲、拉、唱。后来,伴奏乐器有了发展,增加了中锣、小镲,把晋剧相同的大胡改为板胡,把月琴改为三弦(或同时兼用),新增了二胡和小唢呐。群众叫皮影戏为小戏,多在庙会演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小戏活动渐少,剧班很少活动,市、县文工团有时用碗碗腔演出新编剧目。

榆林小曲又名榆林清唱曲,它属于明清时期中国东南地区城镇文化的代表“明清俗曲”北传的遗绪,是榆林城特有的音乐形式。据说明正德十三年(1518),武宗皇帝出京巡边,十月间,从府谷来到愉林。他纳延绥总兵戴钦之女为妃,住在凯歌楼上,歌舞弹唱,大征乐女,历时四月,宫庭音乐得以流传。清康熙九年(1670)榆林卫同知谭吉聪(浙江人)任职期间,将江南丝竹音乐带来。二者结合,成为榆林小曲的前身。清光绪年间文人王吉士在大量汇集各种民歌和词的基础上,根据榆林习惯,进行了加工改造。小曲题材主要取自官宦人家和市民阶层的生活,尤以风花雪月、男女情爱、闺阁思春等内容居多。主要曲目有《九连环》《进兰房》《张生戏莺莺》《掐蒜苔》《绣荷包》《小尼姑》《下荆州》《日落西山》等,曲调柔软优美,文词优雅细腻,南音为主,亦有北调,被人喻为“沙漠中的一泓清泉”。可惜濒临失传,仅有几名老艺人。城内居民每逢结婚、祝寿、弥月等喜事,邀请小曲班子到家演唱助兴。

道情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民间曲艺,有东路道情、西路道情和清涧道情之分。流传在清涧、子洲一带的清涧道情最有代表性,且具戏剧雏形。道情渊源于唐代道曲。唱腔以中板、阳板最多,主要有中南调、乱中南调、一支梅太平调、十字调等,旋律平和沉静,伴奏乐器有四音胡、管子、三弦、板胡、渔鼓、梆子、手锣、小水镲等,节奏自由,拖腔较多,或悠扬婉转,或凄凉悲壮。道情班子多是业余的,农忙种田,农闲演出,主要剧本有《牡丹亭》《高老庄招亲》《二女子游花园》《李翠莲大上吊》《灵隐降香》《金堂会》、《挂画》《相子算卦》《祭阳关》等。

陕北唢呐陕北唢呐是榆林流行的一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吹打乐。它的乐器配备一般由两支唢呐(上手、下手)和三件打击乐器(小鼓、小镲、乳锣)、两把长号组成。唢呐全长约68厘米,杆长约41厘米,比较现在舞台上用的唢呐形体大一些,发音浑厚一些。可奏七个调,常用的有本调、甲调、凡调三种,境内流行的唢呐曲牌众多,常用的有《联奏乐》,《大开门》《大摆队》《小拜门》《八板》《杀姬》《红灯山》《花道子》《闹天曹》《柳青娘》《西方赞》《压指游》《苦伶仃》《雪梅吊孝》《得胜回营》等。群众俗称唢呐艺人为吹鼓手,一班吹手多由五人(或六人,增加一个小鼓)组成。

陕北群众爱听陕北唢呐音乐,每逢传统佳节、庙会吉日、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吹打。每年一度的新春佳节,人人分享辛勤劳动一年而得来的丰收喜悦,尾随着声声唢呐的是整齐欢跳的、长长的秧歌队伍,耍狮子、闹龙灯、搬水船、踢场子都有唢呐伴奏助兴。在优美、流畅、富有舞蹈性的旋律中,人们兴高采烈,翩翩起舞!街头巷尾、山沟场院,班班秧歌,对对唢呐,无不显示新春佳节的热烈气氛。迎亲娶媳,更离不开唢呐,无论山村还是集镇,逢上好日子,迎亲队伍一家又一家,吹鼓手昂首高奏《大摆队》,使迎亲队伍顿增色彩。在那激昂、喜庆的吹打声中,新娘子含羞带笑,流露出喜悦、幸福的心情。到了婆家,唢呐高奏,锣鼓喧天,举行各种新婚仪式,甚为红火热闹。丧葬礼仪中,也少不了唢

呐。在迎幛、祭灵、迎幡、出殡等过程中,唢呐都有专用曲牌,如《苦伶仃》《纳鹅》《小楼》《西方赞》等,都与彼时的环境气氛、人们的情绪十分吻合,那凄凉、黯淡、悲哀的曲调,加上孝男孝女们悲悲戚戚的哭声,使路人也潸然泪下。尤其是夜深人静摆路灯时,唢呐如泣如诉,路灯闪闪忽明忽暗,更能勾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和对死者的深切怀念。每逢庙会,搭台唱戏,人山人海,这种场合唢呐更能大显身手。有时几班吹奏,互相比试,使听众兴趣倍增。特别壮观的是“迎供”的场面,虔诚的善男信女捧着供品,举着“大报神恩”的匾额,由吹鼓手引路,从村庄出发,缓缓行进,人似五颜六色的长龙,行至庙堂,摆好供品,香烟燎绕,唢呐声声,庄严肃穆,如临仙境。除此而外,生辰、弥月、拜寿、合龙口、安碾子、拥军等喜事也请吹手助兴。

唢呐艺人办红白大事时,路过村庄、桥梁时皆要吹奏,临行或归来时皆要张声长号,鸣炮三声,保留着古代军乐的习俗。除夕晚上,吹鼓手有向群众吹奏送喜的习俗,群众给少许钱币或糕馍赏赐。

旧社会,唢呐艺人是下九流之列,地位甚低,生活甚苦。或为人办红白大事,或沿门乞讨。替人办红白大事吃在最后,且任何主客不愿与之陪席,吹鼓手很难求亲。吹鼓手的后代不可进考场,只有绥德、米脂的吹鼓手可以例外,据说,绥德、米脂的五个吹鼓手曾经送过个学台大人,吹鼓手一口气吹了三十里路,学台大人大为赞赏,因此破例允许绥德、米脂的吹鼓手后代可以进考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艺人地位提高,生活好转,吹奏技术也大大长进。但办红白大事时仍最后用餐,一般无人陪席。近年来唢呐班子增加了小号、大号、笙、黑管、电子琴等中外乐器,队伍有所扩大,有时达十数人,并有民歌手演唱,改革不少,但喧宾夺主,传统风味有所减少,艺人多吹奏民歌和现代歌曲,传统曲牌吹的较少,有的唢呐班子不用长号,用小号代替,使旧有韵味失色。随着老艺人的离去,陕北唢呐也濒临失传的危险。

民国时期,佳县、绥德、米脂、神木等县,许多村子有唢呐鼓乐班,有的村子有数班或十多班,被誉为唢呐村。米脂常氏唢呐,世代相传,甚有名气。1942年延安鲁艺的音乐工作者刘炽、张鲁等到米脂采访,他们向唢呐艺人常文青请教,常文青即将《粉红莲》《将军令》《大摆队》等唢呐曲传授给他们,他们将《粉红莲》,改成哀乐,先后在迎送成吉思汗灵位和刘志丹灵柩仪式上演奏,全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为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