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记忆
冯景翼回忆(节录)
一九二三年暑期,听说绥德开办“省立第四师范”(以下简称四师)。先招收学生两班,共一百二十名,我即遂时考入了四师读书。校长高竹轩是一个庸懦无能的腐儒,米脂高宪斌任学监(即以后的教务主任),校长本家高之傅任舍监(以后的训育主任)。学校开学后,我们同学,每天每周,只是埋头阅读,不问其他,也就是“两耳不闻校外事,一心只读课堂书”了。二四年农历三、四月间,学校领导计划率领学生旅行米脂,乃令学生各缝一套黑色新制服,家庭贫寒无力措办者,都向学校要求发给或另想补助办法,校方不允,随引起了罢课学潮。时经六、七日的争执,终于由自己缝了制服,完成那次旅行之举。
暑期后来校,学校完全大换班,李子洲就任了四师校长,杨明轩任教务课教务主任,常汉三任训育主任,所有教师,一部分为共进社的社员(该社为北京各大学思想进步的学生所组织,其宗旨为反对割据陕西的军阀刘镇华和吴心田,并揭露一些社会上不良制度与风俗或介绍新时代的优良风尚,所出刊物名“共进”,其活动力很强,陕北王井岳秀曾告诉人说:“他不怕大共,最怕小共”,该社的社员,以后大部分转为共产党员了)。另外,又向外省聘请思想进步的专科教师数人,同学们对教师最敬爱的是王懋庭[廷]同志,他首先给我们选讲了《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宣言》和很多有关新时代知识的课程,课外不时和同学们谈话接触,给同学们介绍阅读《中国青年》、《政治生活》和《向导》,并帮助各班学生,都各自成立了“各科学习讨论会”。此外领导全校学生成立“讲演会”、“辩论实习会”与“文娱演习会”等,最后指导学生成立了“四师学生会”,和榆中学生会取得了联系。我们学生会,还出发过两三次刊物,我和杜司 [嗣]尧同学负责编辑,其他同学担任出版印刷等工作。党组织在校内,这时都分别成立了党、团的特支。直接由中央局和北方区委领导。四师团支的负责领导者,就是王懋庭[廷]同志。那时党团为了保密,只用“大学”“中学”等字样作代号。同志之间,只可发生纵的关系,不能发生横的关系。
二五年三、四月问,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之后,学校举行了一次盛大的追悼会,由各位教师讲述了中山先生革命的[历史]和联俄、联共、扶助工农三大政策新三民主义革命的意义,鼓舞了同学们很大的革命精神与思想。接着上海五卅惨案发生,同学们除亲到绥德各乡村宣传外,学生会还分头派赴各县宣传“抵制日货”和“打倒英日帝国主义”等活动,我和刘秉章(清涧人)同学,曾奉派到清涧城内去宣传,联络大商家兼豪绅惠华亭和地方人士,开过一次市民大会。
当二五年秋冬之间,榆中闹起了大学潮,经过好几日罢课斗争,终于在井岳秀控制之下,十八名优秀学生(全为党团员),被学校开除离校。
二六年四师学生,已增加到七、八班(每年都招收一个补习班),人数达四五百名。所有学生和教职员们,口里讲的,眼里看的,不是革命的语言和书报,便是反对统治阶级的口号标语,其中百分之七、八十,都为党、团员。其他少数,无论他们内心如何?而口号与行动,却都要跟着我们一道来了。至暑假时,即为我们第一、二两班同学毕业之期,这时毕业者,仅有八、九十名了。除个别派赴外处工作者(我奉派至宜川石团,作士兵教育工作),大部分都回了本县,不是任校长或教员,便是教育局长。当二五年至二七年间,在党组织领导和李子洲同志们活动下,共产党员呼震东、田伯英先后就任了延安“省立第四中学”校长,在那里又发展了很多党团员。
(冯景翼又名冯又新, 1980年6月22日谈陕北党组织的初期活动)
二四年九、十月间,四师成立团的组织。它是一个支部,书记是王懋廷;发展的对象是学生;它受北方区委和上海中央局的双重领导(因为王懋廷常写信给“中央局”,因此,于上海也有关系)。
党的组织二四年下半年就有了,因为当时李子洲聘请的教员大多是党员,所以党的组织一开学就有了。当时,是一个支部,谁为负责人我现在就记不清了。
孙中山逝世的消息传来,四师召开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参加人除四师的师生教职工外,还有当地的部分农民、地方绅士,高小、平民学校、女校学生都参加了追悼大会,约有数千人。在追悼会上李子洲、王懋廷、杨明轩都先后讲了话。讲话的内容我记不清楚了。
五卅惨案发生后,六月里,四师学生在党组织领导之下,纷纷到陕北各县进行宣传、募捐、声援五卅惨案。绥德城内没有召开过声援大会,四师学生到外县是召开过的,如米脂等县。
李子洲、杨明轩、田伯英在四师时,除给学生授文化课外,还给学生讲马列书籍。他们号召学生看:《向导》《中国青年》《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浅说》,后来图书馆里也陈列了这类书籍。
(冯又新于83年4月23日口述,整理于4月26日,原件存中共绥德县委党史研究室)
我叫冯又新,曾用名冯景翼。1923年,我考入陕西省立第四师范(即绥德四师)学校,学制三年,于1926年暑假毕业。1924年下半年,我在学校入团,在放寒假之前,去城内的二郎山开过一次团员大会,约有十几人参加。1925年上半年,我由团转党,于放寒假时,党支部搞组织的李瑞阳召集我们去城内南关开了一次会,会上指定我任书记,但未指明是什么组织的书记,会后我就回老家度假。
至于刚才看了1926年(公历)1月17日团地委工作报告原文,并署名报告人是团地委书记冯景翼,我感到很惊奇。第一,原文的手字不是我的,有点象李瑞阳写的;第二,在我的记忆中,我就没有任过团地委的书记,以后也没有人向我提过此事,请你们带此文献去找李瑞阳等有关人考证。
注:冯景翼系子长县冯家辛庄人
(1986年10月29日于冯景翼家中,本人回忆,刘子发、
苏光生整理。卷存中共绥德县委党史研究室)
问:你何时入团?何时转党?什么人介绍?
答:1925年5、6月在四师入团,介绍人是同班学生马瑞昌。1925年担任团地委书记。1925年下半年转党。
问:在你任职期间曾搞过什么活动?
答:就是1926年1月16日《习棣方书记冯景翼给曾延的信》中所写的情况。另外就是在遇集时搞宣传,利用星期天去乡下搞宣传。
问:1925年绥德有多少党员?有些谁?你转党后参加过党的会议没有?负责人是谁?
答:当时有好多党员,具体数字我不清楚,我们与党只发生纵的关系。当时党、团已分开,大约是在1925年初分开,我们团组织不太了解党组织的情况。我只记得党员有李子洲、韩叔勋、王懋廷等人。
我转党后记得常在韩叔勋家开会,负责人记不清了。
问:田伯英1925年是否党员或党的负责人?
答;1925年田已是党员,并是党的负责人。
问;李子洲既然是党的负责人,为什么常不出面参加公开活动?
答:因为李子洲是校长,形势不允许他公开活动,否则他就当不成校长了。
冯又新(签字)
1988年8月19日
(1988年8月l9日与冯又新的谈话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