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古今榆林  >  市县简介

市县简介

清涧县简介

浏览量: 2491   发表时间: 2021-01-28 00:22:44.0
打印本文

清涧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为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是闻名遐迩的陕甘宁革命老区县,享誉全国的红枣之乡、石板之乡、道情之乡、粉条之乡。古谓“全秦要户”,属典型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位于榆林市最南端,地处黄河陕晋峡谷西岸,黄河、无定河在这里交汇,东与山西省石楼县隔河相望,西南与延安市子长市、延川县接壤,北与绥德县、子洲县为邻,包西铁路、绥延高速穿境而过。全县总面积1881平方公里,辖9镇330个行政村,总人口21.4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16万人。2020年2月整县脱贫摘帽,2021年被确定为全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2023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81.56亿元,增长2.8%;固定资产投资41.21亿元,增长1.3%;规上工业增加值5.48亿元,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3亿元,增长4.5%;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35551元、14630元,分别增长6.6%、8.1%。2024年上半年,全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6.05亿元,增速2.9%;固定资产投资11.65亿元,增速7.8%;规上工业增加值2.62亿元,增速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8亿元,增速6.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898元,增长4.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1元,增长8.4%。

清涧是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县。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生息,有5000年的仰韶、龙山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明交融,荟萃了3000多年前陕晋高原规模最大、数量最多、等级最高的商代墓葬-寨沟遗址、陕北最为神秘的鬼方都城遗址等历史遗存。秦汉时期称为“全秦要户”,唐置宽州,宋庆历元年,范仲淹戍边、种世衡筑城,仁宗皇帝钦赐“青涧”城名,明洪武四年,更名为清涧县,崇祯十六年,李自成改名为天波府;清顺治二年复称清涧县。清涧自古“甲第蝉联,人文鹊起”,仅明清两代就有翰林进士27人,是抗金名将李显忠、明代重臣惠世扬、清代诗人白乃贞、民主先驱白明善、红军创始人白雪山、边区英模郝树才、地质学家白家驹和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改革先锋人物、最美奋斗者路遥的故乡。清涧道情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一曲《翻身道情》,唱出亿万人民当家作主的豪迈之情。

清涧是富有传奇的革命老区县。早在1925年,清涧就建立了党团组织。1927年10月爆发的清涧起义,打响了我党在西北地区革命武装斗争的第一枪。1936年2月,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在高杰村镇袁家沟村生活、战斗了16个昼夜,发表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东征宣言》,创作了气壮山河、雄视千古的著名词章《沁园春·雪》。1947年3月,毛主席率党中央转战陕北,在清涧召开了影响深远的“枣林则沟会议”,为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华民族解放战争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民主革命时期,清涧7.9万人口中就有2万人投身革命。清涧籍革命烈士达1504名,仅次于江西瑞金。解放战争年代,28万人次拥军支前。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清涧仍有老红军400余人、省军级干部60多人。袁家沟村先后走出4位省委书记、8位副省级、28位地师级和130多位县团级领导干部,被人誉为“神奇的袁家沟”。傅全有上将为清涧题词“传奇县”。

清涧是闻名遐迩的特色产业县。清涧红枣、土猪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清涧红枣、紫晶枣、黑毛土猪肉、粉条、红梅杏、沙地红薯、小米、苹果等8个特色农产品获得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认证。清涧红枣是经过3000多年自然选择留下的“铁杆庄稼”,品质精良,个大、核小、皮薄、肉厚、味美,可溶糖及维生素含量远远高于全国各产地,2012年成功注册“清涧红枣”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清涧1995年被评为全国唯一的“中国红枣之乡”,全县红枣林面积90万亩,其中盛果林39万亩,正常年景产量20万吨,产值4亿元。清涧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土层深厚,温度、日照、土壤、海拔、降水量、昼夜温差、无霜期7大指标均符合世界苹果优生区标准,被列入陕西省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所产苹果着色好、糖度高、果肉脆、味道正、耐贮藏,数次夺得中国·陕西国际苹果博览会大奖,全县山地苹果面积13万亩。境内植被覆盖率高,生态条件好,绿色草场多,无工矿企业污染,梁峁沟岔作为天然防疫屏障,是发展绿色散养的理想之地。所产绿地牛羊肉、黑毛土猪、红枣鸡蛋,安全放心、品质纯正、营养价值高,销往北京、西安、鄂尔多斯等地,全县黑毛土猪存栏达2万头,产值6000万元。建成清涧万头黑牛智慧牧场,是西北地区最大全自动化养殖繁育基地,黑牛存栏达1万头,产值2.3亿元,正在逐步更新替换全县传统肉牛,全力打造国内一流的“清涧黑牛”品牌,最终建成“国家级纯血和牛种公牛站”,彻底实现纯血和牛“种源”国产化。清涧小杂粮有上千年种植历史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是优质杂粮的“黄金产区”。产品绿色健康、品质口味好、营养价值高,全县小杂粮播种面积30万亩。清涧粉条通体透明、韧劲十足、柔润爽口,享有盛誉,全县年产粉条2万余吨,产值2亿元。清涧石板色泽青蓝、质地坚硬,年产石板2500万平方米、产值1.5亿元。陕北民谚“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足以印证。

清涧是魅力无限的生态旅游县。境内文化旅游资源富集、特色鲜明,原生态黄土地梁峁起伏,红色革命遗迹遍布全境,红枣林漫山遍野,黄河秦晋峡谷气势磅礴,无定河蛇曲峡谷柔肠,文物古迹俯拾皆是,民间艺术独具魅力,“路遥文化”誉满三秦。路遥书苑成功创建4A级旅游景区,北国风光、太极圣境、王宿里民俗文化村、人生影视城获批国家3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县委、县政府确立“文旅兴县”发展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基于悠久的历史沉淀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依托“一城、一剧、一影、一遗址”,推动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让清涧聚光在全国视野当中。按照“三河五岸风情休闲游、红枣之乡生态度假游、历史文化之乡人文民俗游、红色革命之乡经典教育游”的发展思路,精心打造了以黄河、无定河“两河”文化带与北国风光为重点的“东线游”和以路遥文化观光体验带与驿站文化为重点的“西线游”两条旅游线路,唱响了“红色枣都、路遥故里、山水清涧”旅游品牌,年接待游客量达110多万人次。先后荣获“中国十佳最具投资潜力文化旅游县”“全国生态特色旅游县”“中国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等称号。

清风不息,涧水长流。随着近年来绥延高速通车、包西铁路提速、延榆高铁开工,清涧区位优势将更加凸显;随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全面推进,清涧的发展机遇千载难逢。县委、县政府笃定“生态立县、产业富县、文旅兴县”发展战略,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聚力打造沿黄优质特色农产品输出地、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示范县,奋力谱写新时代清涧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