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榆林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

靖边县种植大户杭玉英发展经济林致富

发布日期: 2018-11-07 14:52:20.0  浏览 1225 次  未知  

人物简介:杭玉英,靖边县龙洲乡龙二村村民,靖边县玉美经济林协会会长,龙泉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种植经济林1200亩,其中划入退耕还林工程面积100亩,成为林业科技“十百千”示范户,并带动200多户村民发展经济林致富。

穷则思变,寻求突破

十多年前,我家因种种原因欠了很多款,每天要账的门口围一圈。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我打算改变现状,活出个人样来。

有一次我走天津,回来时路过山西、吴堡,一路上别人都在睡觉我不睡,就看见人家那边那么高的山,山上一层一层都种的枣树。我就盘算为什么人家那么高的山上都能活,咱们这边慢坡平洼上怎么就不能种?从此我们承包土地、水库,开始发展经济林和水产养殖。

1995年开始,我们陆续买了几个生产队的荒山,那时候地不值钱,每块地花几万元买来的,我们签了合同,事先征得村民同意,他们都按了手印。还花了4千多元买了糜地台。那时一个人出去揽一天工才能挣3元钱,一袋子白面才7、8元钱。四、五千元比现在的四、五十万都难弄。前几年那些生产队又跟我们打官司想把地要回去,打了2年官司。5年前我就知道买卖合同存在问题,后来又补了承包合同,所以最后我们胜诉了。

2002年的时候,我经常看中央7套,从那上边得到一些信息,然后联系买苗子、到处考察,经费都是自己出。那时国家也支持,但是我们自己没搞出名堂,又没有门路,不知道怎么取得支持。我后来搞出一定规模了,成了种植大户,农业局、林业局开始重视、支持,给批点钱,去考察时也叫上我们。近十年来,我投资了300多万元,两项经营年利润达120多万元。我自己日子好了,也带动了村里其他人致富,有村民也搞了十多亩果树,农忙的时候我还会雇好多人去地里干活。我院子里盖了办公室和会议室,会议室就是用来培训果树栽培等技术的。

步步为营,艰苦奋斗

我的地主要有三块,一块是自己院子周围的100亩,划入退耕还林工程;一块是糜地台,是龙洲乡大湾畔水库里的一个岛,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总共280多亩;一块在五杨路上的红眼沙,总共700多亩——靖边新修的一个产业园区边,就在杨桥畔那儿。

林业方面我们主要经营水果,一开始是在院子周围那块地打造的。院子的地上有了效益,7、8年前才开始打造那个岛,岛上有了效益,4年前又开始在沙漠上(红眼沙)做起来。

最初因为没钱雇人,就自己用架子车拉苗子去栽。后来我平整糜地台的土地时,人工工资已经涨到了10元钱每天,因为铲车过不去,全部都是人工推平的。我们把架子车、驴、骡子用小船拉到岛上,把地推平,再栽上树。男人们劲儿大,从岛下的水库担水,我的话就用篓子背。那时候岛上的路就是羊肠小路,刚能走得下一个人。我每背一篓子水上去,熬得腔子疼,气也快上不来了。我们在台顶路边挖了临时灶台,忙得顾不上回家时就在这儿做午饭,一般就是熬点米汤。

这几年,到夏天忙时,我们会雇村里的婆姨女子,每天就是一、二十人。每人每天工钱120元。早上他们在家一吃,来了干一上午,吃中午饭,下午忙完晚上就回家吃去了。回去还能喂猪、喂鸡。男人都走了,留下婆姨女子在家里,还种地着呢。这样家也顾了,钱也挣了,两不误。

红眼沙那边土地相对比较平整,我们用机械推,去年投资了98万元推平300亩沙峁。因为是低产林改造经济林,推那些沙峁还要政府批,前几年都是县上批,每年批一、二百亩,我就推那么多,一年一年的推。去年县上说他们没那么大权力再批,让去市上审批。我到市林业局,找康局长,他说这也不是搞房地产开发,是搞林业、干实事,三天就批下来了。现在剩了几十亩地没批,今年好像更复杂了,说是10亩以上都要去省上批。

多样种植,发展旅游

现在岛上的树木都能见上效益了,栽的最早的树,能产200多斤梨,最小的能产10来颗。岛上还有桃树,今年又栽了杏树。油桃比杏儿熟得早,水蜜桃要到7、8月份才能熟,然后是梨。三年前我都是给靖边县城的各个单位卖,去年开始都是外地来旅游的在路边就买走了,还有很多来地里采摘,基本用不着我们自己摘了拉出去卖。只有那种人家够不上的,我们自己摘。而且价格还高,梨一斤能卖5元钱,我们自己卖给各个单位的话每斤是2元钱,卖给批发市场是一元几角钱。我们一年大概就能剩一、二百箱,存点过年用的。其他的都给游客采摘掉了。内蒙那边好像没有这种,我们这儿经常有内蒙人来,吃了我们的梨说“恩,香!”咱们这温差大,种出来水果糖分大,甜。

这几年打算都朝采摘农业方向发展,杨桥畔那边在当路边,采摘更方便。今年去潼关、富县考察回来,又栽了500棵樱桃树,还准备再栽些草莓、蓝莓,种上各种各样的水果,一年四季不断茬。我在中央7套上看到人家东北蓝莓种的很好,一般东北、宁夏能长好的品种咱们这边也可以种。打算先种上20亩蓝莓看怎么样。

我们还计划在糜地台岛上建一个山庄,发展旅游。这几年来那边的游客量挺大的,因为有水库还有丹霞地貌,风景特别好,到五一、十一的时候,每天能接待200-300人,如果建一个山庄,就有吃饭、休息的地方了。我那个岛还没想好名字,糜地台是村里人的叫法,我给注册的是丹霞岛,暂时就叫这个名字。游客要上岛,都得坐船,前些年是用一条能坐4、5人的小船载人,去年换了一条大船,一次最多能载40人,每人收50元。

     

杭玉英口述 申元元 张学良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