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榆林市委党史研究室

(榆林市地方志编纂研究室)

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看到老百姓的真实生活

发布日期: 2022-01-12 15:14:47.0  浏览 1016 次   

口述:苏丽

采访:申元元

时间:2021年11月24日下午

整理:申元元  雒凯凯

人物简介:苏丽,女,汉族,1975年10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榆林市公安局正科级侦察员,一级警长。1999年参加公安工作,2014年6月至2021年8月派驻榆林市佳县乌镇刘家峁村参与脱贫攻坚工作。2021年2月25日,党中央、国务院决定,授予苏丽“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

问:您作为驻村干部,驻村以后多久回一次家?

:一般是一个礼拜回一次家。因为要填表、造册,搞调研摸底,居住在城里的村民周末才回村,就不可能每周都回,要看情况。在农村呆的这几年,最大的感触就是,驻村工作没有固定上下班,也没有早晚之分。因为村民要下地,早上起的早,经常五六点就起来了,我们也五六点就开始干活了,只要他们一出现,我们不可能关门休息。但是下班也早,咱们城里边六七点夜生活才开始了,刚去农村时,六七点天黑之后没有路灯,也没有其他娱乐,村民都休息了,我们也就干自己的事情。

问:如果每天上下班,家里还能每天照应一下,但是你一礼拜才能回一家的话,家里是怎么照应的呢?

答:我老公刚开始也是扶贫干部,我们俩都在扶贫工作岗位上,我是在2014年6月3号开始,他的扶贫时间也跟我差不多。我女儿对榆林沙蒿过敏,在西安上学,我父母在西安帮忙照应孩子。这样坚持了三年多,2017年我老公单位领导了解到我家的困难,调整了他的工作,不用驻村了。这六七年里,我们全家三口人同时在同一个空间内生活的时间没有超过十天,其实她也像留守儿童一样。

驻村时每个周末我才能回家,但不是回榆林,是回西安看望孩子。每周五晚上我坐上最后一班飞机,或者最后一班的火车到西安。然后周一的早晨坐第一班飞机回榆林,在榆林,也像一个过客一样匆匆就走了。从以前的榆林-西安的两地生活,变成了榆林-佳县-西安的三地生活。在西安我是流动人口,在榆林我是暂住人口,在佳县我是外地人你说,何处是我家?哪里都不是家,哪里都是家!我回家后是孩子的母亲,是丈夫的妻子,是父母的女儿。只要回去,我就要把父母、孩子一个礼拜的吃住行安排好。买机票只是为了和孩子多呆一个晚上(坐飞机当天晚上就可以到家)。每到周五,孩子也经常凌晨1点多不睡觉在等我。我家很大一部分开支都花在了路上。

问:那时候你女儿多大了?

答:2014年我女儿是小升初,2017年是初升高,2020年高考。我扶贫这七年是孩子学习成长最关键的几年,但是我没有陪伴她的身边,确实很遗憾很内疚。要做到工作和生活兼顾,唯一的途径就是你要比平常人付出更多,毕竟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人们只看到了我在台上领奖时的光鲜,但是忽略了背后的努力付出。

问:我不知道您的早年成长经历是什么样的,驻村生活您还适应吗?

我没有在农村生活过,生在城市长在城市,一开始还觉得那就是我想要的田园生活,像天堂一样。过了一两个月以后,我才发现这根本就不是我们想当然的田园生活,不仅不浪漫,而且特别艰苦。单就厕所而言,村里旱厕真的特别简陋,我有洁癖,每天上厕所就是难题。我想到总书记说的厕所革命,就先争取资金把厕所给修了。我的很多扶贫理念,都和我在农村的这段日子所看到的、想到的有关。

一个人真正的善良是手心向下的给予,而不是手心向上的索取。还有一点就是根植于自己内心的文化修养。我父亲跟我说,你不要拿着你学历,去要求农民跟你一样的生活,能够听懂你的话,做和你一样的事。他要求我一定要学会说农民的话,学会与农民相处。要能够换位思考,要善于为别人着想。

问:像您刚才说的修厕所,还有材料中提到的修淤地坝,资金都是怎么申请?经过什么步骤?

答:国家每年都有拨给贫困村和贫困户的帮扶资金,要通过乡、县、市各级党委政府去申请。像我的话,首先要跟乌镇政府提交申请,然后再向县委、县政府,再到市上。在市上,我们直接去市扶贫办,也就是现在的乡村振兴局。

去申请资金首先要做的不是去跑,而是要对所有的政策做到了如指掌。只有了解了相关的政策,你才能够有针对性的向相关部门申请。记得当时村子上没有电脑,我们去了之后要开展工作,就得去申请电脑。如果放在平时,是为自己申请,我肯定会不好意思。这次我觉得是为村里面办事,特别理直气壮。后来我们工作队还争取到修淤地坝的资金,村、乡政府招标工队,县上统一修建。我记得当时第一笔钱是市扶贫办拨的15万,但总共花费了19.5万,剩下的4.5万落实不了。我又到县级部门协调,又争取了4.5万。

渐渐地,我发现资金解决的是贫困村基础设施问题。个别贫困户觉得谁家能够拿到救济款、补助,是一种荣耀。如果贫困成为一种荣耀,谁还想脱贫?真正的扶贫是解决志气的问题,而不只是解决表面的吃穿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长远的效果。就是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扶贫要扶智、扶志。我开始慢慢的给农民传递一种理念,等、靠、要不是扶贫。

2015年下半年,其他的队员生病或请产假,2016年我一个人支撑了一年多。那段时间,我在村里几乎每一家待一天,与他们同吃同住,真正的了解到老百姓的难处。如果没有参与脱贫攻坚战,我也不会了解到真正的贫困是什么样?虽然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坐在办公室里边是看不到群众的生活状态的。只有蹲下身子,才能看到、了解到老百姓的实际生活。

问:那么您看到的真正贫困的面貌是什么样子?

答:佳县是贫困县,乌镇是贫困镇,刘家峁是一个贫困村。真没想到过这个村子会那么穷。2014年6月去的时候还是天蓝草绿、鸟语花香。村书记带我们去的也就是贫困村中条件相对比较好的一些贫困户。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因为怕我们去了最穷的地方以后,嫌条件艰苦,就再也不来了。驻村工作队没有办公条件,都不是好与不好的概念,是压根都没有。最初我们三个女同志还住过派出所、村委会。村委会的窑洞特别潮湿,墙上都是水汽。我们晒了一中午的被子,拿回去用不了两个小时又潮湿了。就这样我们坚持了半个多月。因为住的房子太潮湿,导致我得了风湿性肩周炎。彩钢房修起来以后,才搬进彩钢房。彩钢房冬冷夏热,我流鼻血严重。我也没有想到自己在那个村子里一住就是七年。

对于农民而言,刘家峁是一个山穷水尽的地方。国家要求保证村民有水喝、有饭吃、有衣穿、能看病、有房住、有学上。要解决的问题有太多太多了,只能挑最迫切、最需要的来解决。全村都靠一口水窖来满足日常生活用水,包括峁上、坝底、沟里,都要走老远路程去拉水。我觉得应该要先挖水窖,但是如果路不通,即使想要挖个水窖,施工队也到不了村里。通过修路,要让里边的人能够走出去,外边的人能够进得来。当时我们每一次去,都要把车子停在村外边,然后步行走到村里,距离4.6公里,大概要走两个小时。如果遇上下雨,路面泥泞,坑坑洼洼更不好走。

庄稼也因为恶劣的自然条件难以生长。村里的淤地坝,一下雨就被冲毁了,之前所有的努力与付出都付诸东流。陕北没有地震,但有塌方、洪水、泥石流,会把所有的努力都摧毁。导致村民就一直穷,代代穷。父母穷,儿女更穷,因为他们都不上学,即使有学上也因供不起而辍学。所以这就是身穷、志穷,硬件穷、软件穷,全部都穷。

有好多原因可以造成贫困。比如刘付生一家,女主人是一个智力障碍者,男主人也是一个残疾人,家中没有劳动力。他们家有两个孩子。2014年我去村上,到他们家走访时看到,一口大锅上烧着开水,只蒸两个馒头。我刚开始以为这是他们偶尔吃的饭菜,后来才发现,这对于他们来说是常态。每天不是馒头就是“角”(皮里包馅儿的面食),还是黑面的。我都不敢相信,这个年头居然还有黑面?但这就是真的。

现在都记得第一次去他们家时候的那个画面。他们家有个小房,没有门,他们家孩子就拿一个小木凳在门口旁边的一个小木桌上写作业,他们家的正房看起来不像人住的地方,就像一个洞穴,像一个冷窖一样。我始终忘不了他儿子和女儿看到我的那种眼神,还有看到别人关注他们的那种逃避、胆怯,深深的刺痛了我。几乎每次问他们吃了什么?孩子们都会说挂面、米汤、黑馍馍……连菜都没有。当然,这一家比较特殊,是村里最贫困的。

刘学山老人,他一辈子没有结婚。因为穷,所以有点自卑。他穷的不是口袋,而是精神。我常给他说,要不娶个媳妇儿,一起过日子?他说,“才不,我如果买下金项链啥的,怕人家连钱带人给卷跑了……”虽然只是玩笑话,但是从玩笑话里边能够听得一些深层次的东西,而这也不是只有他一个人身上才有的。由于环境的限制,这种志穷的情况很普遍。

2014到2017年之间,我当工作队长,我们工作队一共三个队员,前前后后换了5、6个人,我一直坚持了下来。当时领导觉得我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了这么长时间,很不容易。孩子又到了中考阶段,我的腿长期处于浮肿状态,嗓子也有疾患,一边工作一边治疗。我对扶贫工作比较了解,工作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如果全撤或者全换,会影响到工作的顺畅开展。所以2017年5月以后,我虽然不担任第一书记了,只是驻村队员,但不减责任和担当,认真配合第一书记(队长的工作。

那时,我们只剩下一个村子的帮扶任务。我挺开心的,觉得任务变得轻了。实际上我高兴的有点早,真正的脱贫工作才到了攻坚的阶段了,数据清洗时,我们要二次确认贫困户。我们村子数据没有大大出,是因为我们基础打的好,确实是按照标准统计认定的。领导对我们委以重任,不给我们压力,还年年把我们评为先进,我们也决不能落后。村书记看到我们的真诚、认真,也不愿意辜负了我们,很支持我们工作。

我能够到什么地方做什么事,实现角色的转换。我驻村的时候穿着十多年前的运动服,脸上不抹任何护肤品化妆品,有时穿着秋衣秋裤就出门,朋友见了我说“你就是一个村姑”;回了城我也喜欢穿上时髦的衣服逛商场、做指甲、喝咖啡……所以在农村我并不觉得苦,完全融入了农村生活,村里人对我非常好,特别关照。不熟悉的时候,乡亲们会叫我“苏队长”或“苏干部”,“苏队长你多会儿下来的?”;熟悉了以后,他们问我“丽丽,你什么时候回来的”。这一个“回”和“来”,意味着他们认为我已经是村里的“自家人”了。直到现在,我们还都有联系,我也经常和现任第一书记聊工作、出主意,我觉得这是我的义务。在刘家峁村的时候,我设计了一个“枣木书签”专利。我给乡亲们说,只要有一天你们需要使用这个专利,我会给你们写一个永久无偿使用专利的授权书。这也许是我能给刘家峁留下的唯一永久的纪念。虽然后来他们发展了别的产业,建设了一个粉条加工厂,没有使用这个专利,但我也非常支持,并全力配合他们的工作。我还给他们直播带货,发抖音、发朋友圈等等。

问:您材料里提到劝刘付生搬出旧房子,是怎么办到的呢?

答:他家小房没门,正房窗子也是斜的,没有糊窗户纸,门也漏风,一下雨容易出现塌方事故。他一直不搬,后来我才发现他不是不想搬,而是没有钱搬。

他们家的炕上是有啥铺啥,随意铺了几件,也不知是被子还是褥子。地下放着好多纸箱子,里边是别人给的衣服、农具,凌乱堆着。有一天下着大雨,我在村委会,听村民说他们家的房子快塌了。我赶紧跑去他们家,看见从房顶上掉下来的土,在地上堆起来有一米高,特别着急。

我跑到他们家的时候,看到那一幕场景,他的确没有什么可以搬的,屋子里全都是废品,搬到那边以后,他连被褥都没有。我们给他做了三四小时的思想工作后,雨也停了。雨一停,我和当时的第一书记拿着尺子,把隔壁用来过渡的房子、炕的尺寸都量了。然后到镇上,置办被褥。那是我和队友自己掏的钱,我们置办各种东西,花了将近2000块钱。小到针线、铲子、筷子、卫生纸,大到被子褥子等其他物资……后来我把家里能拿的陆续给他家拿过去了。他们家可以搬走的东西,大概就剩墙上的几张奖状了,非常醒目。搬过去以后焕然一新,孩子们都高兴地在炕上跳了起来。

其实我们说服他的过程,就是一直看着他,“听着”他不说话,看着两个孩子抠指甲、抠衣服……。刘付生这儿看看,那儿看看,好像脸都没个放处,说,“我是没有钱搬么!”在那一刻,我觉得作为一个父亲,他也不想让孩子跟着他受罪,他是真的没有钱搬。我下定了决心,不相信打动不了他,我家里只要能给的都给他了。

问:这七年,刘付生家两个孩子有什么变化呢?

答:两个孩子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从没有上过任何兴趣班,他们的“家庭作业”就是干农活,寒暑假“作业”也都是干农活。夏天的夜晚要在山上捉蝎子、挖草药卖钱,来换取家庭的生活费用,减轻父母的负担。媛媛学习特别好,二年级就开始住校了,还是我们第一书记钟晓健给联系的破格住校,因为年龄小,一般学校不收。峰峰去年也考入华栋中学。我老公还帮他通过慈善协会等社会力量,争取帮扶资金。峰峰跟我说,“苏妈妈,我的目标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拿到学校的奖学金。”

这两个孩子从原来的不自信,不断地成长为性格阳光的孩子。八月底我已经从刘家峁的帮扶工作中撤出来了,但是我对这两个孩子的帮扶工作还没有结束,以后我也会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在我撤出前,和这俩孩子聊了很久。我说,“峰峰、媛媛,苏妈妈跟你们讲一句话。如果你们今后走的路是正路,苏妈妈永远会支持你们帮助你们。但是如果有一天我发现你们不走正道,我不会认你们,咱们也不要联系……”孩子们也都很懂事,我们三个抱头痛哭,不舍离别。

问:之前您的材料中提到刘学山的蜕变,他变化过程是什么样的

答:他本来有一点痞,加上他是一个人生活,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一人穿暖也全家都暖。唯一的陪伴就是家里的那只猫。也正因为这样,他的蜕变也是最为明显的。他的帮扶干部是时任政治部主任王殿玺,我给他说“学山,给你分配的是我们的政治部主任,我的主管领导,你要好好配合他的工作”。刘学山不以为然。之前我经常在吃饭的时候去他家,尝试更多的了解他,包括饮食等生活情况。他经常自己和一块面下点面条或蒸点馍馍吃,就觉得自己生活得挺好。没有吃过肉,就觉得馒头已经很好吃了;没有感受过真丝被面,就觉得他自己的老布是最舒服的。没有体会过更好的生活,所以以为自己的生活已经过得很好了,也就不羡慕和向往更好的生活……他的衣服也都是别人给他的,像路桥工程、中国电信一样的工作服。

刚开始进行危房改造的时候,他不愿意,觉得自己一个人过得挺好,不需要帮扶,抱着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心态,什么也不干,什么也不做。当时我们已经把电拉到了他的家中,他都不愿意安一个电灯泡,理由是“等扶贫干部给我安”,他说自己下午六点左右就睡了,也用不着电,安一个灯还要费钱。他也不对扶贫干部发脾气,但油盐不进,像个老顽童一样,说起来一套一套的。可能一年四季睡觉起来从不叠被子,被筒睡起来是咋样,晚上睡时还是咋样;家里的地上也从来都不收拾。他就是典型的懒、倔。王主任在农村生活过,他在面对这种老年人的时候,有自己的一些心得和方式方法。王主任经常来看他,跟他一起喝点小酒啊,抽根烟什么的,渐渐建立起感情来。另一个队员李波送他耐克鞋,说,“你看,我也穿着耐克鞋,你也穿着耐克鞋”。我呢,是经常给他做饭、洗碗、扫院子。他有一次跟我女儿说,“我再不能让你妈给我做饭洗碗扫院子了,人家家里也有娃娃有老人么,来我这里给我干这些……”总之想了很多办法,让他逐渐打开内心接受我们的扶贫工作,愿意跟着我们改变自己的生活现状,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刘学山没有妻子,没有孩子,我就想怎么让他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当时我女儿有一个寒假社会实践,过年时我就把带她到村上。通过看望老人与儿童,让她懂得尊老爱幼,也体验了农村生活。我带她去看了刘付生家的两个孩子,还有刘学山老人。我女儿用自己的压岁钱给刘学山买了一箱牛奶和一箱饼干,还带了一副对联,写了“福”字。刘老汉压根没有想到他们家居然会来人,因为他没有亲戚走动;也没有想到会是我的女儿到他家拜访,更没有想到她居然会带着礼物……我还带了我同学和同学的孩子。我给他家里贴了一个“福”,门上也贴了一个“福”。因为他爱喝酒,我女儿给那个福字下边画了一个酒瓶。两个孩子一起给他唱歌,让他感受到了孙儿绕膝给他带来的快乐,非常感动。我们走时,他给孩子带了一小包核桃。第二年寒假,我又带女儿去看他。之前我们给贴的那个“福”还在。他看到我在看,赶紧说,“掉下来一个角,我一会儿拿浆子粘上”。说明他还是非常在意,否则一年了他早都剥了扔了。我让女儿再给他写一副,他说,“写上一次就行了,再写还要浪费纸呢。”这些细节说明,他是一个温润而细腻的男人,会替别人考虑,能敏锐地感觉到别人的所思所想。他像一颗卷心菜,尽管外表看起来很粗糙,但内心晶莹剔透。

他这个转变,我们温润了三年。他常说,“我就算一块石头,也该被你们捂热了。”后来他一听说我们要去他们家,就赶紧打扫院子,收拾得干干净净,怕丢人。村上有什么事他自己主动来参与,赶紧先来了把凳子都摆好。

有一次我去镇上买镜子,买回来以后我不会在墙上钉钉子 ,当时也正好闹肚子身体不舒服。刘学山知道以后,就大老远跑回家拿了一些烧好的蒜给我,说烧蒜可以治拉肚子。当时我刚煮了一些面片,问他吃了没有,他说“吃了”,其实没吃。我后来问出来以后,就请他一起吃饭。他看了一下面,又看了一下我的碗,担心我不够吃,只往自己的碗里稍稍舀了一点点面,臊子也只舀了一点点。我过去把锅里的面片和臊子全部倒在他的碗里。吃饭的时候,我看到他眼泪都滴到他的面碗里。我假装没看到,站起来去锅里舀面汤。他说:“苏丽,我从来没有吃过女人给我做的饭……”那顿饭,他在流眼泪,我也在心里流泪。一个人对别人尊重,别人也会发自内心的感谢你。一个懒汉可以那么远跑回家给你烧蒜,就因为你肚子不舒服。趁我洗碗的时候,他又把镜子给我安装好了。

不论是贫困户还是其他人,我一直都一视同仁,只要到我的办公室,我都会给他们递上凳子,倒一杯水。他们每次来,我都把他们尊为人,他们也很放松自然,感觉就像串亲戚一样,他们也觉得我就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他们后来告诉我的。到后来很多乡亲都说,“我就听苏丽的……”所以我在那里也很有成就感。

问:您被评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有什么感受?

答:今年2月25日,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见到习近平总书记的那一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他看所有人的眼神,就像一个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温和,觉得你们辛苦了,又因为疫情不能握手……在总书记的言行举止中,我们都感受到了。那一刻我们都情不自禁地鼓掌,用最大的心劲儿鼓最响亮的掌。

我觉得,这是国家对扶贫干部的奖励,并非回报。因为我们每位扶贫干部在出发时从未想过回报。

今后的工作中,无论在什么岗位,我都不会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我要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弘扬英模精神,为年轻民警们带好头、做好榜样。

2020年3,新冠疫情来临哪也去不了,我就在家里写书,用6个月的时间写了25万字,名字叫做《光景》。我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真实记录脱贫攻坚过程中的感人事迹,为我们驻村工作队,为我们榆林公安,乃至陕西公安,留存一些资料。

想在2020年10月17日出版这本书,是第七个国家扶贫日,而去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我想这本书,是一个小民警给国家的一份小献礼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书籍可以一直存在,如果有一天有人拿起了这本书,了解并喜欢这些故事,那是我记录以及存在的价值

就像萧红一样,能够在百年之后有人可以喜欢,并为之痴迷萧红的《呼兰河传》对我有很大的影响,对贫困的描写,对人性的解读,给我打了一剂预防针。我遇到任何、经历任何事,都觉得是很正常的存在总书记写的梁家河七年知青岁月,给了我很多指引一部《呼兰河传》,一本《梁家河》,让我懂得不论疾苦与欢喜一个人都可以使自己所在的这片土地,变成热土

我们常说人在做,天在看,但其实这个天就是我们的良知只有利他,才能够利己内心要坚定到坚不可摧,笃定到不因外界左右而慌乱是需要淬炼的。

过去再多的苦,再多的艰难,对我来讲都只是珍藏。当下,我只有珍惜,因为明天和意外,真的不知道谁先会来。扶贫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扶贫干部倒下。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有的牺牲人们看见了,也有很多别人看不到的牺牲、无名的英雄。

这七年的扶贫工作经历,是我警察生涯中最珍贵的七年,也是最锻炼我、考验我,最滋养我,让我灵魂得到升华,心灵更为笃定的七年。给了我我的家庭事业很大的帮助

在这七年当中,我兑现了自己的承诺,也没有辜负父亲对我的期望。正所谓人间正道是沧桑,我已经习惯了在荆棘中、杂草中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真的感谢那么多人默默地给予我的勇气和力量,经过这七年的洗礼和蜕变升华,再加上头顶上有这么大的一个环(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我必须更加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时刻自我警醒。榜样存在的意义,在于通过不断的宣传,唤醒人们内心的善良,把人与人的善意传递于每一个环节,渗透于每一个生活细节,让更多的人能够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所谓厚德载物,就是只有道德修养高了,才能承载更多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