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府谷县

  • 神木市

  • 佳县

  • 吴堡县

  • 绥德县

  • 清涧县

  • 府谷县
  • 神木市
  • 佳县
  • 吴堡县
  • 绥德县
  • 清涧县
府谷县沿黄路革命遗址遗迹
王家洼

府谷县碛塄王家坬革命旧址位于碛塄农业园区王家坬村。王家坬村总面积9.3平方公里,辖5个自然村,共308户,965人。

1947年7月,晋绥边区第二军分区派出李全超、赵希贤、冯太春等解放府谷随军工作团到达府谷,不久兴岚支队西渡黄河,解放了府谷花坞镇(今碛塄高窑峁)。7月,随军工作团成立府谷县工作委员会,赵希贤任工委书记,冯太春任副书记。9月,陕甘宁边区派出白志明为团长、杨沛琛为副团长的工作团随警一团(刘吉甫为团长)进入府谷,随后府谷大部分地区解放。11月,工作团于王家坬村召开党、政、军负责人会议,会上正式成立中共府谷县委和府谷县人民政府。1948年1月,府谷全境解放,中共府谷县委、府谷县人民政府由王家坬村移驻府谷马道崖。

2015年,为了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打造红色旅游带,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遵照王家坬村革命史实旧貌,碛塄农业园区对王家坬村革命旧址进行了恢复修缮。旧址占地1000平方米,窑洞9孔,主要为中共府谷县工作委员会办公旧址、中共府谷县委员会办公旧址、府谷县人民政府办公旧址,内部陈列各组织机构、主要负责人文字图片等资料,以及当时部分军事革命、农耕生活的实物展示。2016年开馆以来,接待县政法委、发改局、司法局、公安局、林业局、土地局、环保局、市高交六大队、庙沟门镇等100多个单位党组织2000多名党员的参观学习。

为了警示和教育来访的广大党员领导干部,园区积极探索新思路、新方法,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有效结合,在旧址附近的村两委阵地规划建设了党史廉政文化室,内部展览采取图文并茂的方式,营造浓厚视觉氛围,发人深思、催人警醒,与旧址一道成为全县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莲花辿

该景点位于晋陕蒙三省交汇之处,在这里可以感受一脚踩三省的意境,“南有青木川、北有莲花辿”其南北景色各不相同,景区东临黄河,西北绵亘10公里,是府谷旧时八景之一,形成于古生代二叠纪和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之间,其得名来自于康熙皇帝,史载清康熙帝在平定葛尔丹叛乱时曾驻足鸡鸣三省之处,被展现在眼前的五色斑斓的状若莲花的丹霞地貌所吸引,在得知此地貌尚无名称情况下遂命名为“莲花辿”。莲花辿的独特之处在于地表色彩基调与黄土高坡地貌截然不同,红色白色层层相叠。

当地人称“五花肉”,身临其境时,灰绿、棕黄、绛红、粉紫、灰白五色相间,交相辉映,夕阳中仿佛燃烧的火焰。绚丽的红霞,其景美不胜收,让你流连忘返,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2016年被评为国家级丹霞地貌地质遗迹,2017年1月28至29日在CCTV9、CCTV1《航拍中国》栏目中播放。

2017年9月22日下午,中央七套《乡村大世界》栏目组在府谷县墙头农业园区录播大型综艺节目《走进陕西·府谷》。录制现场位于风景秀美的莲花辿景区观景平台,这里与众不同的红白色调的搭配,勾勒出了蔚然壮丽的陕北丹霞地貌,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观光。

为了配合节目组录播节目,园区十多天前就开始对莲花辿景区进行扩建改造,修缮停车场,完善公共设施等。这些工作也提升了景区的游客接待能力,能为更多游客提供更加优质和便利的服务。

前来观看节目的有当地的老百姓,还有慕名而来的游客,同时,园区特别邀请了周边市县的领导。录制现场人山人海,节目异彩纷呈,既有当地的传统文化节目,也有京剧和街舞相结合的新颖表演,同时,还有一些重量级明星前来助阵。西部歌王王向荣现场倾情演绎,引来阵阵喝彩。

现场扣人心弦的一刻到了,两位特技车手默契配合,奉献了一场“双车夹饮料瓶同步侧位停车入库”的精彩表演,所有观众鸦雀无声,屏住呼吸,当两位车手精准的将两辆车同步停入车库后,现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作为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面向三农的大型综艺栏目,CCTV-7《乡村大世界》以“小现场联欢”形式宣传当地节会、旅游、特产、文化、新农村建设、群众风貌,综合打包宣传县域名片,是中国电视栏目中与地方经济文化生活最贴合的大型宣传展示平台。《乡村大世界》能够走进府谷墙头,是墙头人民、府谷人民的一次历史性机遇,它将墙头的风土人情和秀美山川展现在全国人民的眼前,让更多的人了解府谷,了解墙头,节目的播出必将带动墙头旅游业迎来一轮新的高潮式发展。

荣河书院

荣河书院位于府州城大南门下,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知县郑居中在府谷旧县城南门外山坡上捐建的,计正房、东西房各三间,西厨房1间,门楼1座。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荣和书院坐北向南,避风向阳,依山傍水,整个书院大体分为三层,呈梯级形状顺山势次第攀高,中间相互贯通。

旧时为府谷培养学生应试科举的最高学府,书院南临黄河,长桥如虹,魁星楼巍然而立,“荣河听涛”现已成为府谷胜景。

“荣河听涛”之所以称为一景,主要是因为荣河书院临黄河而建,波涛声在书院观景台那儿听起来尤为壮观而得。

荣河书院始建于1770年,截止到2014年已经走过244个年头,它是府谷人民的骄傲,默默矗立在黄河边,随着日月星辰,听着涛声阵阵一路走到现在,2012年11月中旬左右陕西省“七女秀陕西” 活动来到府谷,特别拍摄了片长30分钟的“府谷之行”一辑,让更多的陕西人,乃至中国人了解府谷,了解了这座古老的书院。

1926年8月,李维勤〈又名李精予〉受绥德党组织派遣,以教员身份在府谷南门第一高级小学〈简称“南高”)立足, 开展府谷地下党的创建工作。他首先在南高发展了曹桂芳、高仰先、刘应成为中共党员,并联络在绥德、榆林、太原、上海等地上学的部分回府探亲的学生党员在县城建立起中共府谷特别支部,李维勤任书记,高仰先、曹桂芳、刘应成为委员。

1926年12月,特支在南高发动学生闹学潮,驱赶反动校长尤青芝〈又名尤天乙)。

1927年12月下旬,随着府谷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南高党支部力量的不断增强,李维勤遵照上级指示,于月底在南高成立了中共府谷县委,严念祖同志任县委书记,柴培桂任县委副书记,郭天锡任组织部长,刘子安任宣传部长,苏建勋、赵同芝、柴培桂、刘世英、韩锋、赵希贤为县委委员。同时成立共青团府谷县委,书记由柴培桂兼任。接着在七个地区建立了区委,一区(刘家川)书记张世清;二区(镇羌)书记刘德昆;三区(清水)书记苏子秀;四区(木瓜)书记刘晋升;五区(沙梁)书记刘祖太;六区(盘塘)书记高宏轩;七区(他儿坝)书记李文成。

2008年,对本体建筑进行了维修。2009年,完成了对周边环境的整治,并开始,免费对外开放。现为全县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规划将荣河书院列为党史教育基地。

高寒岭

高寒岭地处府谷县城西南,距县城45公里、田家寨镇政府西北3.5公里处,海拔为1426米,山势傲然特立,百里外可见,是府谷境内海拔最高的名山,也是石马川河的发源地。据清代《府谷县志》记载,高寒岭松柏森然,冬夏常青,地势雄壮,峰壑遥对。登上此岭,万念俱消,百忧皆忘,一人言笑,群谷有声,当其上午山顶生云,每至晚间半岭腾烟。高寒岭因以得名。

高寒岭本是一片原始森林。现在山岭间保留的600余年以上树龄的古木就有几十株;那5000余亩数万株笔直的杜松,则是国内重点保护的稀有树种。山巅旧有五龙庙和戏楼。相传元末有一老僧埋宝物于该岭,插松枝为记,未几,宝物不见,满山却长出茂密的松林,壮丽非常。每年夏季,山上演戏三天,游人如织,风景殊佳。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山上到处是古柏巨松,神府并大县后,政府组织砍伐,将巨木运往神木盖了大礼堂等建筑,原始森林遂遭到毁坏。

高寒岭除有美妙的传说外,据《府谷县志》记载,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二月初六,康熙帝第三次御驾亲征噶尔丹,率军前往宁夏途中,二月二十九日从刘家古渡过黄河驻跸府州城,三月三日驾至孤山堡、三月四日经镇羌堡至高寒岭住一宿(康熙驻跸边家水口今田家寨镇高寒岭原水口遗址),并在高寒岭赋诗一首《晓寒念将士》:“长河冻结朔风攒,带甲横戈未即安。每见霜华侵晓月,最怜将士不胜寒”。 诗中流露出对戍边和带甲出征将士在霜华侵月、朔风凛冽中安全和温饱的担忧。闰三月底康熙平定了噶尔丹。

由于历史原因和自然灾害,导致高寒岭杜松林地和原有古迹遭受破坏,现有杜松林主要在沟壑之处,面积达5000余亩,15万余株,千年古树十余株,可山上正地树木稀少。从2013年开始,府谷县委、县政府决策,全面恢复高寒岭植被,启动了高寒岭万亩杜松原始森林保护区暨生态恢复示范区项目、历史文化挖掘暨生态旅游项目,依靠市、县支持,积极组织人力物力,实施了以樟子松、油松为主的生态林、景观林5000亩;正在对古文化广场、古建筑进行修复;新建仿古森林消防站和管理室;新修10公里防火通道。同时,成立高寒岭陶瓷艺工作室,利用高寒岭特有的青陶泥,纯手工打造,发展和传承高寒岭陶瓷艺,保持原生态文化内涵,体现具有府谷特色的剪纸、刺绣、农耕等传统艺术文化,传承和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努力将高寒岭打造成集历史文化、旅游开发、生态效益于一体的生态人文景观。

高寒岭地处神府接壤之间的田家寨镇,县委、县政府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决心和毅力,将高寒岭打造成森林茂密、三季有花、四季常青,鸟语花香、雅俗共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景观。

马镇卫生第四所旧址

马镇卫生第四所旧址:抗日战争时期,晋绥军区后方医院在马镇成立第四所。

1940年6月初,日本军展开了夏季扫荡,疯狂地向山西兴县、临县一带进犯,晋绥环境恶化。为了避敌锋芒,一二0师和晋绥边区党委的后方留守处以及供给部、政治部等机关迁到了神府境内。7月后,日本部队疯狂扫荡华北抗日根据地,抗日根据地出现严重的困难局面。晋绥边区的党、政、军领导机关,八路军一二0师司令部和部分学校、工厂、医院、剧团、粮库等陆续移到神府地区,人员达1万5千以上,牲口千余头。神木一时成为晋绥边区和一二0师的后方基地;成为八路军将士养精蓄锐重返前线的后方驻地。

贺川天台山修建了刘志丹纪念碑

1936年3月31日 ,刘志丹军长率红28军将士从天台山东麓抢渡黄河,开赴晋西北作战,天台山因此成为刘志丹军长渡河东征的指挥部。为了缅怀刘志丹将军的丰功伟绩,2008年6月28日,神木县政府在天台山建立了“刘志丹东渡纪念碑”。

贺家川烈士纪念塔

1943年9月,在贺家川修建了纪念塔。塔身正面镌刻“晋绥军区后方医院伤亡病亡烈士纪念塔”,由晋绥分局书记林枫题写。

毛泽东旧居——谭家坪

峪口乡谭家坪村位于佳县白云山南5里处,面朝黄河,背靠大山,是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住宿的第九个村庄。

1947年10月18日中午,毛泽东被村长贺文广领进了贺加厚的院子。这是一排六孔窑洞的院落,有很低的围墙和大门,毛泽东住起第四孔。

毛泽东来到谭家坪没顾得上休息,就马停蹄地前往距谭家坪南5里的峪口村参观陕甘宁边区峪口选纸上,鼓励工人们要组织起来组织生产、发展生产。

毛泽东在谭家坪住的三天时间里,天天有人来送信和电报,毛泽东整天坐在贺家厚的窑洞里认真批阅文件。还走访了十多户群众,了解他们有什么困难和要求,当他发现有的群众马上就要断炊时,新自组织大家互济互借,换门逐户地解决他们的困难。毛泽东嘱咐佳县县委书记,要尽快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好。

毛泽东在谭家坪住了三天,于1947年10月21日在汪东兴等人的护送下离开,前往南河底村。

毛泽东转战陕北——南河底旧居

峪口乡南河底村,黄河岸边的一个小村庄,位于白云山脚下。

1947年10月21日早饭后,毛泽东在汪东兴、李银桥、石国瑞等人的护送下,从谭家坪出发,沿黄河北上,行程不到5公里,来到南河底村。这里是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住宿的第十个村庄。

自从沙家店战役一举扭转了陕北战局以后,虽有胡宗南军队的追击,但毛泽东一行在宿营地的选择上就不怎么顾忌了,住进了村口路旁的李正兴家中。

这是一个三孔窑洞的小院,有大门、围墙和抱厦,紧邻公路,从军事角度来看它并不隐蔽。毛泽东当年住右起第一孔,李银桥住左起第一孔。旧居西侧的小院里住汪东兴、石国瑞等人。每天下午五六点钟的时候,就有一匹马从神泉堡来送信。

毛泽东来到南河底村的时候,谢觉哉和王明也从河东来到南河底村,向毛泽东汇报土改和《婚姻法》的起草情况。为了确定正确的土改政策,毛泽东在社会调查中对农村的地主、富民、中农、贫农各占多少人口,各有多少土地,对农村封建剥削的程度以及各阶层的态度等,都作了科学的分析和研究。

毛泽东住进南河底村的第二天,恰逢九九重阳节,重阳节也是白云山一年一度的传统庙会,几天前,主席已观赏过白云山胜景的雄姿了,为了让战士们也能领略一下,我们祖先留下的这些很有价值的文化遗产。主席决定再度重游白云山。在山上参观了白云山以后,还和群众一起看戏,看完戏后,毛泽东还走上戏楼与演员们一一握手致谢,并以亚洲部的名义给木头峪群众剧团赠送了一面锦旗,上书“与时并进”四个大字。

10月23日,为中共中央起草致杨得志、杨成武、耿飚并告各首长电。同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聂荣臻、萧克、刘澜涛、黄敬、罗瑞卿并告朱德、刘少奇、杨得志、杨成武电,批准他们二十二日提出的关于乘胜夺取石家庄的建议。

10月24日,为中共中央军委起草复陈毅、粟裕并告刘伯承、邓小平、陈赓、谢富治电。

10月27日,毛泽东几乎没走出窑洞,修改周恩来为中共中央起草的关于反对刘航琛一类反动计划的指示稿。

1947年10月29日,毛泽东一行离开南河底,前往吕家坪村。

中共中央驻地旧址——刘家坪

螅镇乡刘家坪村位于佳县南部75公里外的黄河岸边,是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住宿的第十四个村庄。

这是一排坐北朝南的7孔窑洞和东西两侧各3孔偏窑的院落,高高的围墙和威武的大门把院子围成一个严严实实的四合院。这是一个陕北最典型的“明五暗二两厢六”的建筑结构。这是毛泽东在佳县的十几处旧居中最好的一处。当年毛泽东住中间,这是毛泽东结束“延安时代”住的最后一孔窑洞。也是毛泽东告别他生活、工作和战斗了十三个春秋的陕北时,最后睡过的一盘土炕。

毛泽东自从1947年11月20日离开佳县,22日到达杨家沟后,一直在杨家沟住到1948年3月21日离开。3月22日早饭后,毛泽东率中共中央前委从绥德县吉镇动身,途径沙坪,行程50里,下午到达佳县的刘家坪村,住在刘家坪区公所的四合院里。

3月22日晚上,汪东兴向周恩来、叶子龙汇报渡河工作的安排情况。之后他们又一起研究第二天渡河的细节安排,直到夜深人静。

1948年3月23日,毛泽东和党中央终于结束了一年零五天的艰苦转战,从吴堡县川口东渡黄河,离开陕北前往华北,直接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毛泽东转战陕北的一年,是他一生中最艰险最光辉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一年,东渡黄河不仅是中国革命的转折点,更是中国革命的新起点,伴随着东渡黄河之顺利进行,蒋介石反动政权摇摇欲坠。而中国共产党从此走向华北,一年多后,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宣告成立。

中共陕北特委紧急会议遗址——寨则沟村

遗址位于佳县木头峪乡寨则沟村。

中共陕北特委在刘家山乡高起坬村召开第4次扩大会后,由于叛徒告密特委负责人毕维周、王兆卿和葭县党团负责人高录孝等6人被国民党逮捕,遭严刑拷打后,坚贞不屈,于1933年8月3日英勇就义(“八三”米脂“无定河畔六烈士”事件)。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驻军封锁了城乡各交通要道,对过往行人严加盘查,开发出通缉令,企图将陕北特委其他成员一网打尽。

1933年8月12日,陕北特委在木头峪乡寨则沟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分析了斗争形势,认为陕北党组织整体未受破坏,各地同志仍要积极活动。决定派常学恭去北方局汇报陕北特委的工作;特委委员分赴各地巡视工作,整顿组织,传达扩大会议精神,振奋党内情绪,加强保密工作,会后特委机关由乌镇迁往店镇南坬一带。

张俊贤故居——王宁山村

故居位于佳县木头峪王宁山下洼10号。

张俊贤(1912~1993),代号天飞,木头峪乡王宁山村人。1926年9月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党支部宣传委员,9月被选为中共葭县县委委员。1928年1月任中共葭县特区党委候补委员。1934年1月参加了木头峪暴动及中国工农红军陕北游击队第四支队的组建工作。6月任葭县赤卫队队长。1935年任新六支队政委兼军事部长。1936年2月任十五支队政委兼军事部长。同年6月去延安中央党校高级班学习,结业后任陕北省委巡视员。1937年下半年后,历任吴堡县委组织部长,葭县县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米脂县委书记,葭县县委书记等职。1947年秋,毛泽东转战陕北在葭县期间,张俊贤积极组织战勤工作,动员全县人力、财力支援解放战争,保卫党中央、毛泽东的安全。10月17日,毛泽东应张俊贤的请求,为葭县委题词:“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948年3月22日任洛川县委书记。1949年任渭南县委书记、渭南地区军管会副主任,10月任渭南分区行署专员。1952年秋,任中央政法委员会民政组副组长。1953年任国务院第一办公室司法组组长。1959年任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监委书记。1963年被下放到宁夏回族自治区任平罗县委副书记。1972年调自治区工作,先后任自治区革委会政治部群工组副组长、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纪检委副书记、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

1985年2月离休,历时四年撰写了《这里唱起东方红》一书,追述了佳县革命斗争史。1993年5月23日在银川病逝,享年81岁。

木头峪暴动遗址

旧址位于佳县木头峪乡木头峪村中。

1933年,国民党军以重兵围剿陕甘革命武装。农历七月二十二日,中共陕北特委召开会议,决定开展游击战争,建立革命根据地,与敌人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933年农历十二月,国民党县政府准备赶春节前在木头峪召开各乡绅士代表会议,布置催收苛捐杂税和捕杀一批共产党人的任务。中共陕北特委和中共葭县县委得知这一消息后,决定赶在敌人会前举行暴动,一举粉碎敌人的罪恶阴谋。为了确保暴动成功,特委将隐蔽在吴堡宋家川·带的抗日义勇队秘密调入葭县,集结在木头峪附近待命。

腊月二十三日(1934年2月6日)下午,国民党县政府各乡绅士代表会在木头峪举行,绅士代表、坑镇民团头目等都来参加。晚饭后,在聚丰厚商号举行了简单的开幕式后便休会了。夜半时分,抗日义勇队政委马佩勋下达了战斗命令,义勇队战士在该村党支部的密切配合和引导下,缴获了团丁的全部武装及一批弹药、白洋、大烟士等。大刀劈死了绅士苗金英和聚丰厚老板张宗矩的儿子张法法,处决了罪大恶极的坑镇民团团总张东蛟,焚毁了地主豪绅的地亩税款册,暴动取得了胜利。

木头峪暴动胜利之后,国民党葭县政府惊恐万状,立即纠集警察、民团,在坑镇驻军的配合下,大肆清剿,搜捕共产党人。由于坏人告密,参加暴动的张炜(沛)、乔霈(文)、张衡三人被捕,他们受尽酷刑,宁死不屈,最后英勇就义。木头峪一带腥风血雨,一片白色恐怖。面对敌人的疯狂报复,中共木头峪村党支部、人民群众、死难烈士家属同仇敌忾,纷纷要求刚刚组建的陕北红军第四支队袭击木头峪,狠狠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严惩出卖烈士的凶手。根据这些要求,四支队决定二次攻打木头峪。

1934年农历正月二十二日,四支队从吴堡出发,于凌晨到达木头峪附近的曹家瓤村,然后兵分三路,奔向攻击目标。由于惊恐狡诈的敌人已有防备,他们夜晚都躲在村外,致使预定计划基本落空。四支队只是镇压了张东蛟的老婆和苗房田的儿媳,然后在村内展开大张旗鼓的宣传活动。

以二打木头峪为转折,中共葭县党的工作和游击队由秘密转向公开,革命斗争进入高潮。

贺龙旧居——吕家坪村

吕家坪位于佳县城脚下的佳芦河畔。

1947年10月29日,贺龙护送江青带小李讷从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出发,渡过黄河来到佳县吕家坪村。与此同时,毛泽东也由南河底村来吕家坪迎接江青和李讷。中午时分,两路人马在吕家坪会村会合。

贺龙在吕家坪住了一晚,1947年10月30日离开。

毛泽东转战陕北——吕家坪旧居

吕家坪位于佳县城脚下的佳芦河畔。

1947年10月29日上午,毛泽东一行从南河底出发,行程5公里,中午时分到达吕家坪村。这里是毛泽东转战陕北在佳县居住的第十一个村庄。

这是一排5孔窑洞的大院,坐北朝南,院落宽敞整洁,有大门,围墙和抱厦,整体感觉恢弘大气。右起第一孔为毛泽东旧居。

1947年10月29日,江青带小李讷从临县三交镇双塔村出发,渡过黄河来到佳县吕家坪村。与此同时,毛泽东也由南河底村来吕家坪迎接江青和李讷。中午时分,两路人马在吕家坪会村会合。

这是自从撤离延安分别后,毛泽东一家三口第一次团聚。主席一见到女儿就高兴的抱了起来,一边用手拍打着她的后背,一边亲昵地喊:“我的娃娃,大娃娃,好娃娃,爸爸可真想你啊!”他一边说一边在女儿脸上亲了又亲。全然不在意警卫和工作人员们在场,早已全身心陶醉在与女儿久别重逢的喜悦中了!

站在身边的人们都会心地笑了,穿一身很合体的灰布军装的江青,见自己此行竟为丈夫和女儿带来如此大的喜悦,尤其高兴。

毛泽东到吕家坪的当天,和女儿短暂的欢愉之后,就开始了紧张的工作。就在这一天,为中共中央起草致刘伯承、邓小平电,庆祝在高山铺地区歼灭敌四十师及八十二旅之大胜利。

1947年10月31日,毛泽东一行从吕家坪出发返回神泉堡。

毛泽东旧居——佳县城

佳县,古称葭州,辛亥革命后,改为葭县,1964年,因葭字生僻,经国务院批准,改为佳县,1992年被陕西省政府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这是毛主席转战陕北在佳县居住过的第八个地方。

1947年10月17日,毛泽东从神泉堡了出发,开始为期两个星期的视察工作,上午时分,来到佳县,在县委书记张俊贤的陪同下,先观看了古城风光,然后来到县委大院(今党校),中共佳县县委准备了丰盛的午餐,其中有当地名小吃清炖羊肉和羊杂碎。饭后,陪同主席去看黄河,参观香炉寺。

从香炉寺返回的当晚,毛泽东住在佳县东拐角18号任恕家里。任恕家是一个临街的三孔窑洞的小院,四周有围墙和大门,毛泽东和江清住中间。当天晚上,毛主席在任恕家的窑洞里会见了县委书记张俊贤和杜嗣尧等人,向他们了解本县的土改情况。第二天,早饭时大家喝了小米粥,毛泽东要送江清过黄河临县去接女儿李纳,他顺便招呼大家一起再去更近的地方看了黄河,张俊贤等县委领导欣然陪同。

毛泽东在桃花渡送走江青之后,又被县委书记张俊贤邀请到佳县县委。那时,县委正在召开扩大会议,研究支前土改工作。毛泽东向张俊贤详细了解了佳县的人口、土地、生产和群众生活等情况,并鼓励张俊贤一定要把支前工作和土改工作搞好,把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安排好。之后,毛泽东还接见了全体人大代表并与之合影留念。

张俊贤又请毛泽东为县委题词,他欣然答应,题了“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13个苍劲有力的大字。1970年,中共佳县县委在县城原观音楼旧址建立了一座毛泽东题词纪念碑。石砌碑座,碑体为砖混结构,高6米,宽4米,正中竖刻毛泽东手迹“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碑体两侧有毛泽东手迹“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93年12月26日,中共佳县县委又在县委院内建立了一通高6米,宽1.9米的题词纪念碑。

1947年10月18日毛泽东题完词后在张俊贤和统战部长李德玉等人的陪同下,离开县城,去城南5公里的道教名胜地白云山。下山后,毛泽东在汪东兴等人陪同下,直奔谭家坪村。

中共中央旧址——曹家庄

旧址位于佳芦镇乡曹家庄村。

1947年,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发动全面进攻失败后,蒋介石在战略上进行了调整,向陕甘宁边区和山东解放区举行重点进攻。胡宗南秉承蒋介石集团旨意,纠集二十三万兵马,悍然向我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和陕甘宁边区发动了疯狂进攻。中共中央和毛泽东英明决策,主动撤离延安,转战陕北,从延安出发途经安塞、靖边、清涧、绥德、米脂等地,于1947年8月16日抵达佳县境内曹家庄。中共中央旧址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佳芦镇(原神泉乡),北依寨子沟,南临小沟,西为曹古才家,东为李斌家。这是一个五孔窑洞的小院,毛主席当年住右起第一孔。毛主席当年来到这个小村的时候,正是他转战陕北最危险的时候。当时,被胡宗南集团追击下的毛泽东一行,回旋余地越来越小,国民党报纸也大肆吹嘘“钟松行动神速、巧妙,共军已在仓皇逃窜,势必东渡黄河,现在 压迫共军米(米脂)、佳(佳县)之狭小地区一举围歼之良机。”

本来就回旋余地不多的毛泽东,偏偏又遇上恼人的雨季,部队天天在雨中赶路。8月16日傍晚,狂风大作,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如注。队伍实在无法前进,万般无奈之下,只好进驻曹家庄。中央纵队副参谋长汪东兴敲开村头一个破旧的大门,曹根生家,曹家腾出一孔窑洞这才有了歇息之地。忙召开会议,研究行动路线。窑洞外面仍然风大雨猛。经过一整夜的商议,最终,中央前委统一了意见:党中央、毛泽东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面解放战争。由于北线钟松集团第一六五方低已经向乌龙铺逼近,南线刘戡主力也已进入佳县南区,正向乌龙铺进发,所以,毛泽东一行连夜离开曹根生家向通秦寨方向转移。

1947年8月17日,毛泽东一行离开了曹家庄村到了白龙庙。

李有源故居

李有源故居,位于陕西省佳县城北3.5公里处的佳芦镇张家庄村,榆佳公路贯村而过。东临黄河,距山西省太原235公里;西距米脂杨家沟革命纪念馆、李自成行宫、貂婵洞50公里;南距革命圣地延安 260 公里;北距塞上明珠榆林80公里。地理坐标为东经110028'40",北纬38002'77",方向坐北向南。始建于1885年,1916年和1922年进行了维修和扩建。故居为四合院,占地面积449平方米。正窑有4大孔接石头口子土窑洞,1小孔夏天做饭小窑。东面有2孔接石头小土窑洞,南有6孔倒座石窑(含一孔大门),西面是2个土窑洞式羊圈。窑洞内保存有书籍、小门箱、石粮仓、书桌、煤油灯、三弦、水翁、老镢头等遗物。院内有碾子、豆腐磨。院外有石磨、槐树、枣树、松树、榆树等。

李有源1903年出生在正面东起第一孔窑洞,除在外婆家托嘴、在山西内蒙等地给地主揽工、以及1950年起在马家沟乡、当川寺乡、郭家圪崂乡任文书外,直至1955年病世,李有源就居住在这里。在这孔窑洞,李有源家曾在灾荒之年受过共产党人的救济;李有源也护养过红军伤员;李有源给乡亲们讲过历史上英雄好汉的故事、讲过红军长征的故事;八路军军务股(内设县委)的同志,宣传过党的政策……。1942年冬的一天晚上,李源怀着对共产党、毛主席的深厚感情,在这孔窑洞里,创作出了伟大颂歌《东方红》。李有源还创作了《毛主席治国有功劳》、《缴公粮》、《移民歌》、《毛主席是咱好领导》《小女孩放哨》、《捉特务》等诗歌、说书词、秧歌剧等,这些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佳县神泉堡革命纪念馆 (神泉堡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佳县城西10公里处,由上、中、下三院组成,上院是个封闭的四合院,是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旧居,中院和下院是中共中央办公厅旧址。纪念馆成立于2001年元月份,隶属于佳县文体广电局。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重要革命历史的纪念地,是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又是我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基地以及市党风廉政建设基地,是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7年,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陆定一等老一辈革命领导人率领党的中央机关转战陕北,在佳县生活、战斗过100个日日夜夜,期间在神泉堡就度过57天。这期间毛泽东起草并发表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新颁布三大纪律八项主意的训令》、《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一系列重要革命文献,发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伟大号召;毛泽东、周恩来还进行了包括动员、讲话、指示、题词、视察等大量活动,留下了供后人学习、参观、瞻仰的大量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神泉堡革命文物荟萃,影响广泛而深远,为进行党史、解放战争史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长期以来,海内外各界人士先后多批、次专程前来神泉堡参观、学习或采访。

2003年9月,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实行免费开放。2010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第二批红色旅游景区。

吴堡县沿黄公路革命遗址--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革命旧址,是见证中国共产党成长、成熟的一块伟大土地,在胜利完成转战陕北的任务后,为便于指挥全国解放战争,迎接全国革命的伟大胜利,1948年3月23日,在胜利完成转战陕北的任务后,为便于全国解放战争,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川口园子塔渡口东渡,前往华北,与中央后委、工委会合于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纪念碑立于1998年3月23日,是吴堡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供后人纪念。旧址位于岔上镇川口村,东南约1公里的黄河岸边,1998年3月23日,吴堡县委县政府在此设立东渡纪念碑,碑身长2.5米,底座0.5米,周围有长4.5米,宽4.5米的砖砌围栏。2015年6月,在原纪念碑旧址上进行重新修缮,并设立“吴堡黄河古渡”(川口渡口码头遗址)纪念碑,碑宽1米,高0.8米。目前根据县委县政府规划,将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地规划为东以红色旅游、农业生态观光、黄河水上游乐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景区。

绥德境内沿黄路革命遗址--红军东征渡口

红军东征渡口,位于绥德县河底乡沟口村渡口,目前尚未开发。

1935年底,红军准备东征,周恩来在瓦窑堡亲自找到住在黄河岸边的李生贵(后来的朱佑铭),交给他任务,回家造船。在年关时,周恩来、毛泽民、戴季英等领导人打扮成砍柴人,身着山羊皮袄亲自到沟口村猯窝咀一带观察地形,对渡口的防守进行布置,检查、督促地方党组织建立水手工会,打造渡船,组织担架队,运输队等后勤保障工作。

渡船打造好后,隐蔽在王家山和沟口之间的石沟里。并从福乐坪、沟口、吴家渠、河底等村里的水手中挑选出五六十人专门负责摆渡工作。1936年正月初3、4,红一军团在河底集结。部队分散隐蔽在峁上、碌碡峁、王家山、王家庄、康家畔、沟口一带,准备渡河。

1936年正月28日晚8时,红军开始渡河,二师团是这次渡河左翼的先遣队。先遣队先将小船由通向黄河的小川里悄悄地划出来,划到了水深处,然后人乘上去直奔黄河中流。当夜,没有月亮也没有星星,只见人影绰绰,大家都压低嗓音说话,显得很肃静。只听见黄河咆哮和河里冰块撞击木船的声音,木船渐渐划向对岸,突然对岸发出了一阵猛烈的枪声,偷渡变成了强渡,不一会儿就占领下铺阵地。同时打出信号弹,河东红军和老百姓一齐唱歌喊口号,声势很大,敌人一听,就向东撤退,红军一夜就打出50多里地。

当时民谣有:“正月二十八,红军结圪塔;沟口过的河,坪上往上爬”。

双庙河毛泽东旧居

毛泽东同志率东征部队前委机关部分人员在双庙河村旧址 高世雄摄

1936年2月4日,毛泽东同志率东征部队前委机关部分人员,由延川县来到双庙河村,当晚,住在村民陈志杰家第一孔窑洞。5日,离开双庙河村,前往本县袁家沟村。双庙河村是毛泽东同志在东征期间,到达清涧县的第一站。

该遗址位于清涧县双庙河便民服务中心沿黄公路边,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袁家沟革命旧址

袁家沟毛主席旧居 高世雄摄

袁家沟村,是清涧县无定河支流强沟流域大山深处,一个极为隐蔽的山村。袁家沟村是“闹红”最早的村庄之一,也是陕北革命根据地群众基础最好的村庄之一。1927年就建立了村党支部,是中共陕北特委开展土地改革的第一个试点村庄。

7日,毛泽东同彭德怀等同志徒步登上高家坬塬,观察、侦查渡口情况,面对雪后黄土高原、晋陕峡谷雄奇风光,诗兴大发。回村后创作气吞山河、雄视千古著名词章《沁园春·雪》。

8日—16日,同彭德怀草拟八封电报,分别致电张闻天、周恩来、叶剑英、杨尚昆、林彪、聂荣臻、程子华、杨立三等,就前委来前方路线、注意事项,皮筏、水手集中问题,兵站组织开展工作,红一方面军、红十五军团部队开进时间、路线、地点、作战动员、保守秘密。部队渡河后巩固渡口和后方,以及军事干部使用等问题,做出明确指示。15日,组建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

17日,同张闻天、彭德怀 就集中全力争取东面胜利,就红二十八军行动路线和作战方案以及沿河西、东岸十多个县动员群众保护渡河、运输点,拆毁东岸碉堡等问题做出具体部署。

18日,同彭德怀发布《东征作战命令》并出席红一方面军团以上干部会议,作《关于东征形式和任务的报告》。

19日,致电周恩来,告知渡河准备完成,渡河时间以及要周来河口指挥后方工作和沿河游击部队等问题。同时致电东北军王以哲转张学良,告知坚持联合抗日,派李克农赴洛川面谈事宜。

20日,同彭德怀致电林、聂、徐、程和刘志丹、肖劲光,并告毛泽民、叶剑英,关于渡河时间、地点等问题。同日,二十时,清涧县河口、绥德县沟口同时发起东征渡河战斗。夜间,毛泽东率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离开袁家沟,开赴渡河战斗前沿。21日上午,由辛关房儿沟渡口东渡,踏上华北抗日前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清涧县委县政府,将袁家沟革命旧址列为全县红色革命旧址进行保护。新世纪以来,经过几次维修重建,列为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河口红军东征战役渡河战斗渡口

高世雄摄

1936年2月20日20时,中国人民抗日先锋军为右翼,红十五军团为右翼。75师参谋长毕士第率领223团(团长陈锦绣、政委刘震,参谋长韦杰)担任第一梯队。渡河先遣队由在各营挑选出的机智勇敢的40多名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8点钟,先遣队的五只小船顺着无定河汊以一路队形进入黄河,一连的两只大船随后跟进。七只船向上游拉了一里多路到了预定渡河点河口村东河岸。先遣队五只小船成扇形悄悄向对岸划去。行至半渡,突然敌人阵地上空升起一红一白两颗信号弹,几束强烈的灯光向河滩上集中射来,紧接着机枪、步枪、炮弹爆炸声响成一片。船只在浪花和炮弹激起的水柱间摇摇晃晃地划行。 忽然,火光一闪,一声巨响,一只小船被击中了,晃了几下沉没。炮火中船只先后靠岸,战士们不等船停稳,就争先恐后地跳进水中,上冲冰岸。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激烈战斗,号称“铜墙铁壁”的阎锡山河防前沿阵地的碉堡全部扫清,后续部队迅速渡河。

该遗址位于清涧县高杰村镇沿黄公路边,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辛关毛主席东渡黄河渡口

辛关房儿沟渡口 高世雄摄

辛关,黄河古渡。北宋名将种世衡曾在此修筑浮桥,以“致河东之粟”。渡口南侧,浮桥遗址尚存。

1936年2月21日晨,毛泽东率中国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来到此渡口,用随身带的“冰渣子”早饭待渡。七时,致电彭德怀、聂荣臻、林彪、徐海东、程子华,通报战情,并部署部队乘胜追击。八时二十分钟,致电叶剑英、杨尚昆,安排红一方面军直属队接红十五军团渡河后,即在对岸适当地点宿营,配备小分队上下游堡垒线警戒、侦查、游击,候总部到达。 十二时,电告杨立三、杨森、蔡树藩等部署游击队渡河后执行维持交通,保护主要渡口等项任务。随后率中国抗日先锋军总部机关以及东征后续部队从此东渡黄河,踏上华北战场。

该遗址位于清涧县高杰村镇沿黄公路边,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徐家沟毛泽东旧居

高世雄摄

徐家沟村,位于清涧县东南下二十里铺镇。是毛泽东同志率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第二个站点。也是转战陕北进入榆林市的第一个村庄。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展开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为有效地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动撤离延安,踏上了为期一年的转战陕北之路。

3月19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机关从延川县刘家渠出发,经冯家坪、贾家坪、拐峁、贺家湾等地,深夜来到清涧县下二十里铺镇徐家沟村隐蔽休整。毛泽东主席住村民徐尚飞(妻高竹英)家。为了避免国军检测电台信号,令随行电台停止工作三天。

次日,周恩来前往子长县王家坪,与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等会合。

21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离开徐家沟,转移至秀延河对岸高家硷村。

该遗址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高家硷毛泽东旧居

高家硷村,位于清涧县东南下二十里铺镇东南。是毛泽东同志率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第三个站点。也是转战陕北进入榆林市的第二个村庄。

1947年3月,国民党蒋介石展开对延安和陕甘宁边区的重点进攻。为有效地在运动中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党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动撤离延安,踏上了为期一年的转战陕北之路。

1947年3月21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由徐家沟出发,经张家硷、老柳卜硷、刘家硷,转移到高家硷村,毛泽东主席住在村民高玉张家的窑洞里。在这里观察国军占领延安后的动向,指挥西北野战兵团相继歼灭敌军。

23日,在这里批准彭德怀、习仲勋22日提出的关于围歼胡宗南部第31旅的部署。根据这一部署,西北野战兵团于25日将国民党第31旅(缺一团)2900余人全歼在青化砭。

3月24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由高家硷出发,向子长县任家山转移。

该遗址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陕北特委党校旧址(中央党校的前身)

陕北特委党校旧址 高世雄摄

1934 年秋,王士英奉陕北特委之命在清涧二郎山(今解家沟镇二郎山村)办起了第一期的特委干训班, 每期10天,每批20人,共办四期,共培训80余人。 1935年1月起,陕北特委决定把干训班改为陕北特委党校, 校址由清涧县移至安定,后又迁到延川。陕北特委党校有两任校长。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吴起镇。11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恢复中央党校,校址在瓦窑堡,董必武任校长,中央同时决定,将原陕北特委党校并入中央党校。

该遗迹在清涧县沿黄公路边二郎山村,目前没有被保护和利用。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枣林则沟会议旧址 高世雄摄

枣林则沟,在清涧县石嘴驿镇东北2公里处的山沟里。是毛泽东同志率党中央转战陕北的第六个站点。也是转战陕北进入榆林市的第三个村庄。

1947年3月25日,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率中共中央机关从子长县杨家园则乡王家坪出发,经杨家园则、三角坪等地来到清涧县石嘴驿镇枣林则沟村。毛泽东住在村民吴进智家的窑洞里。这是一个坐北向南一排共九孔窑洞的院落,主席住在从东数第二个窑洞里。

3月29日晚—30日,毛泽东在这里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会议。讨论中央机关行动问题。会议决定: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有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少奇为书记,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进行中央委托的工作。会议前一天,中央还成立了后方委员会,以叶剑英为书记,杨尚昆为副书记和后方支队司令,转移到晋绥解放区,负责中央机关的后方保障工作。会后,为了便于行动,中央机关编成四个大队,成立了直属队司令部,任弼时为司令(代号史林),陆定一为政治委员(代号郑位)。毛泽东代号李德胜,周恩来代号胡必成。

枣林沟会议是在中共中央撤出延安后的重要时刻召开的重要会议。会议根据形势的要求,确定了中央书记处的工作分工,既保障了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继续留在陕北,对全国各解放区实施不间断的指挥,又作好了应付各种突然事变的准备。

改革开放以来,清涧县委政府对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进行了保护和修缮,进入新世纪以来将旧址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外开放。